7月24日,中國洮硯之鄉授牌命名儀式在岷縣舉行,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授牌岷縣“中國洮硯之鄉”。這標志著岷縣在開發洮硯產業上又邁出關鍵的一步。
這是文房四寶行業和國扶貧困縣岷縣貫徹國務院辦公廳47條意見精神,助推甘肅建設特色文化大省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岷縣繼獲得“中國當歸之鄉”、“中國花兒之鄉”稱譽后的又一殊榮。
近年來,岷縣瞄準市場,倍加呵護傾心竭力助推孵化洮硯這一地產獨到的優勢產業,發揮洮硯這一文化特色資源的優勢,打破常規,優先發展,在挖掘和開發洮硯這一民族瑰寶、文化名片的金字招牌上大做文章,獲得突破性的發展,產生了產業富民、文化扶貧的良好效應。近年來,政府與企業聯手,及早擘劃,積極申報,由縣政府牽頭與中國文房四寶協會簽訂了共建“中國洮硯之鄉”的協議,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共建“中國洮硯之鄉”的工作圓滿成功。
岷縣何以一舉成功申報創建“中國洮硯之鄉”?由郭海棠親率赴岷縣專家組的七位專家,在3天的實地考察后,專家組一致認為:洮硯產業在岷縣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有著堅實的產業基礎,有著突出的業績和效益。特別是有一批長期以來執著于洮硯開發,帶領硯鄉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業者,有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能不斷推出謳歌時代的洮硯文化精品的洮硯開發企業,所到之處隨時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洮硯之鄉的文化氣息。境內有分布于洮河水系的拉木溝、西西溝、禾馱溝等多處相對豐富的硯材資源基地,再加上當地政府對大力發展地方名優特色產業的遠見卓識,善抓機遇,起用賢才,巧借優勢,相關部門工作積極主動,企業和群眾熱情高、信心足,又有國家和省市的政策扶持,以及資源、產業、人才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所以岷縣作為“中國洮硯之鄉”,定位準確,依據充分,當之無愧。
產于岷縣與臨潭、卓尼相比鄰的西江、堡子、維新鄉一帶的洮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瑩潤如玉,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等特點享譽海內外。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以岷縣知名企業家趙成德為總經理的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制作了巨型洮硯“九九歸一”硯作為甘肅省政府禮物贈送香港特區政府,而后該公司又與岷縣聯手分別制作了獻給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中華民族大團結”硯,獻給建黨80周年的“東方醒獅”硯以及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輝煌”硯等洮硯精品。
近年來,岷縣加大洮硯產業發展力度。對傳統洮硯加工老藝人加強保護,發揮他們“傳、幫、帶”的作用,培養后繼人才。為了進一步挖掘洮硯這一民族瑰寶,岷縣成立了洮硯文化研究院,由政府和企業投入巨資,廣納省內外專家學者和制硯工藝大師,加大洮硯文化的開發與研究,從洮硯的繼承創新到創意設計、洮硯制作技藝和包裝、洮硯硯材資源的有效保護利用開發等方面都施出大手筆。今年初,為了配合“中國洮硯之鄉”創建工作,由縣政協牽頭,組織縣內外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了岷縣第一部系統反映洮硯文化的專集。據統計,岷縣現有大型洮硯企業2個,洮硯經銷鋪9個,洮硯加工作坊15處,在岷縣維新鄉,24名洮硯藝人長期在家里制作、加工洮硯。如今,岷縣洮硯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年產值達1600多萬元,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
岷縣已對洮硯加工技藝建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名錄保護體系。2007年由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申報的洮硯雕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總經理趙成德被命名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6月,岷縣洮硯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特聘洮硯雕刻藝人李茂棣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洮硯代表性傳承人,徐哲、趙成德、馬文科3人被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授予甘肅省非遺保護項目洮硯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春,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的洮硯產品還入選國務院《中國國禮推薦與采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