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宏調帶來的寒意讓地產大佬都安靜了,我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聽到和“大佬”們不一樣的聲音
“我花了8000元參加博鰲論壇,不就是為了看看潘石屹嗎?”8月5日,博鰲地產論壇聽眾席上,一個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潘石屹的缺席而小聲抱怨著。他身邊的另外一位發展商也略有不滿:“耳熟能詳的人物好像就來了一個孫宏斌。而且王石沒來,光他一個人也不 熱鬧。”
一年一度的房地產界盛會博鰲地產論壇今年確實有些星光寥寥。業內透露出來的消息是:很多房地產商尤其是以愛發言、愛上書的京派房地產商如萬通馮侖、SOHO中國潘石屹、華遠任志強等人,都在“511文件”出臺后收到建設部的正式“照會”:“不要亂講話!”雖然孫宏斌否認收到這樣的通知,還是在自己的主題演講之前打了個哈哈:“我感冒很嚴重,吃了很多藥。如果說錯了話,諸位就當我吃錯了藥吧。”
一直以來, 房地產“大佬”和“領袖”負責組織聯盟、推出“模式”、引領市場、甚至上書政府。在“全國性跨區域”發展成為所有立志做大做強的房地產企業的夢想之后,很明顯的,那些在一線城市的非主流發展商和二三線城市的開發商(哪怕你是區域冠軍)的聲音湮滅了。如果不是“國八條”、“511文件”帶來的寒意讓房地產大佬都安靜了,我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聽到反對“大佬”的聲音。
“我不相信會有全國性的、壟斷性的地產企業。”中坤地產黃怒波說,“因為房子這種產品對于地域性的要求實在是太強了。”中坤地產是北京本土開發商,因為黃山和新疆的旅游地產項目聲名鵲起,但是并不代表黃怒波支持全國性擴張。“全面擴張,就要快速回籠資金,最后犧牲的就是利潤率。我聽說有的企業長期維持10%左右的利潤率。這在地產行業是很可怕的,意味著隨便有一點行業變動就把利潤攤沒了。”黃怒波透露,中坤地產僅北京一個住宅項目的利潤就超過10億元,“所以我不認為銷售額過100億元,但是利潤率不過10%什么太大的價值。”
“房地產行業規模化,可以實現全國性的品牌支持、技術支持、設計支持。但是,伴隨而來的是管理成本的上升。”立足于上海的中凱集團總裁楊益華說。中凱在最近幾年也開始了向其他區域的擴張,但是楊很快發現:“多個地區的管理和一個地區完全不一樣,管理成本不是單純的乘以倍數就可以了。開一個會,兩個區域公司和五個區域公司溝通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總裁四處跑,總部就不用管了。如果區域公司都回來開會,交通和時間成本是一方面,效率才是最大的問題。”所以楊益華果斷減緩了擴張的速度。
非競爭性有可能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特點,領軍行業多年的萬科,市場占有率不過1%左右。在這個并非贏者通吃的市場,中型開發商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經營之道。華高萊斯國際物業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忠介紹,在國外成熟的房地產市場,有大量的迷你房地產公司,他們所有的資產,也許不過是一棟物業,通過持有這棟物業永續經營,同樣可以成為一家百年企業。在土地有使用權限的中國,發展商需要通過增加項目獲得企業的永續發展,但確實不必過分著急,如果你“贏”的野心和欲望不是那么強。
一位山西太原市的房地產商并沒有上臺發言的機會,他在休息期間講述的企業發展觀可謂“新鮮”:“企業做得太大就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了,我不想這樣。我現在負責所有員工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我的理想就是讓我所有的員工都住上 別墅,開上汽車。企業能保持這樣的利潤就夠了。我不想擴張,也不想做大。”誰能說他的理想不好呢?而且,至少目前也看不出他的企業會比龍頭企業的風險來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