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 0月28日專電(記者潘海平、朱立毅)“工作三年時攢的錢還可以買個客廳,現在攢了五年,反倒只夠買個衛生間了!”27歲的杭州青年趙海峰這樣嘮叨他的苦惱。這位中學教師從2003年就開始了購房計劃,不過因為房價太高,他決定等等再說。沒想到此后房價一再飛漲,現在,他幾年間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與房價相比已經嚴重“貶值”。
包括杭州在內的我國許多城市,高房價已成了人們繞不過去的話題。唐代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成為許多人的心聲。
事實上,我國房價在最近的幾個月里開始放慢腳步。出于各種考慮,政府和房產商都在思考如何降低購房門檻,以實現民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回味幾年來經歷的幾近瘋狂的價格上漲,諸多業內人士越來越感覺到,過去的房地產業的注意力,過多地傾注在“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投機者的貪婪”上。事實上,房地產作為一個產業需要遵循的依舊是一般的經濟規律,放棄或者忽視最大的市場蛋糕,難于持久獲得推動力。向“平民”的真實需求和實在的消費能力伸出橄欖枝,其實,是房地產理想回歸的表現。
一個最新的信號就來自浙江,今年,這個省旨在幫助中低收入家庭的經濟適用房大面積開工,1到8月,新開工經濟適用房累計近150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60%。“這是一個需要政府付出重大利益的決定,”一位諳熟地方政府運作的學者感嘆,“但這也是抑制房價、提供房產市場有效供給的重要措施。”他介紹說,中國的房產商在開發商品房時,需要向當地政府繳納一筆不菲的土地使用費,而這筆費用目前已成為一些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
可是,與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方式不同,建經濟適用房的土地由政府無償劃撥,政府不但無法從土地的出讓中獲益,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還要貼上一大筆錢。其實不僅是浙江,在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甚至是經濟欠發達的陜西、廣西和山西等省也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增加經濟租用房和供應,并規范其建設和銷售辦法。雖然目前全國經濟適用房的總體情況還并不理想,但今年年初短短一個月間,國家三個調控房產市場的文件都提到,要有計劃地增加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提高其在市場的比重。
在經濟房被越來越多提及的同時,小戶型的商品房也開始大量涌現。在剛剛舉行的杭州房交會上,面積不大的普通商品房超過了一半,而北京的房展會,唱主角的仍然是中小戶型。“目前中小戶型的大量涌現是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浙江省建設廳的江勝利說,“一方面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是房產市場的供需關系已大體平衡。”今年4月,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等七部門發文,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住房,在規劃審批、土地供應以及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
從2000年左右開始,由于民眾對住房要求的提高,我國房產供給出現了很大的缺口,供求關系的失衡導致房價上漲,而房地產業也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房產市場總量達到大體平衡的情況下,市場競爭規律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從事區域房地產開發管理研究,并獲得博士學位的江勝利說。在房價被形容為“坐上了神舟號飛船”的時期,我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搶房風潮”,不管戶型如何、環境怎樣,搶到房子就是搶到了錢,因為明天的房價又會漲上兩三百塊。
不過現在,“寬敞氣派、豪華尊貴”等詞匯逐漸從房產廣告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緊湊、精致和輕松”。受民眾歡迎的小戶型終于大量出現在民眾的眼前。就在今年秋天的杭州房產交易會上,攢了五年“辛苦錢”的趙海峰終于挑選到了一套滿意的小戶型住宅,雖然總房價仍有60多萬元,但他還是可以求助于國家的優惠住房貸款。
“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來老百姓和當政者的共同追求,”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說,“穩定住房價格、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就是讓更多的民眾從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獲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