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的貢獻,他心里跟明鏡兒似的。
旅游業帶來的好處,老百姓的體會可能更直接。旅游旺季時,永靖縣旅游區附近,一根玉米棒子要賣5元錢,棗園新村的何紅紅說,以前棗子每斤賣8角錢,如今在旅游的帶動下,每斤賣到了3元至5元錢;處于岷山與秦嶺交匯地帶的宕昌縣,歷來盛產山野菜,2003年以前,四五毛錢一斤還少有人問津,可這兩年隨著大量外地游客的擁入,漲到二三元一斤還搶手得不行。
遍地開花的“農家樂”雖說各地的叫法有點不同,比如成縣、徽縣一帶叫做“銀杏人家”、“酒香人家”,但這種旅游形態已經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捷徑,在我省旅游業中已經成為一個亮點。記者從甘南、臨夏、隴南、嘉峪關、白銀等地了解的情況看,從事“農家樂”經營的人家只要做得好,每年獲得二三萬元的收入不是難事。
。玻埃埃的昴瓿酰瑸榱税l展旅游,嘉峪關關城腳下峪泉鄉的8個農民專門跑到外地“取經”;貋砗,該鄉黃草營村一組的農民曹洪挑頭成立了旅游服務協會。
協會制定了章程,參加者每戶交納1000元誠信保證金,如違反章程受到投訴,按所得收入的10倍處罰。協會成員還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服裝,既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獲得了很好的收益。據鄉干部調查了解,每個會員一月至少能增收600元。
會長曹洪說,他原來種地僅能混個溫飽,現在搞旅游一年掙個幾萬元很輕松。他自己在鄉下修了兩院平房開展“農家樂”,卻安頓孩子住進城里讀書。
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后,洮河林業局冶力關林場面臨“人向哪里去”的難題。為解開這個困局,洮河林業局建立了冶力關森林公園,發展旅游產業。隨著游客的增多,森林公園又建起6座賓館,僅此一項,就安排了300多人就業。
公園還從苗圃工中吸收35人組成藝術團,在景區進行演出。
森林還是那片森林,人也還是那些人,腦筋往旅游一轉,幾百人就找到了飯碗。
感動篇2005年上半年,會寧縣財政收入比2004年同期猛增178萬元,此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縣委書記賈承世沒想到,縣上的其他領導也很納悶,這個純農業縣奇跡從何產生呢?財政分析的結果是,增長點在當年興起的紅色旅游。
于是,會寧有了這么一個口號:“用紅色旅游,打造綠色家園,培育金色希望!边@3句話聽起來好像一個謎語,很是費解。但謎底解開,卻又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會寧是肉羊之鄉,并被中國特產委員會命名為小雜糧之鄉。同時,該縣還是有名的“狀元縣”,教育已形成品牌,許多城里人帶著孩子前來,想要看看守著小燈泡、煤油爐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這些事兒啟發了會寧人的思維,便把教育也跟旅游掛起鉤來。那個謎一般的口號就是該縣旅游業的發展思路,以紅色景觀為平臺,發展教育旅游,帶動綠色產品的銷售。
會寧人給人的感動不在于口號,而在于他們的行動。借長征勝利70周年的東風,該縣打算申報中國工農紅軍會師旅游區建設項目,但前期的規劃設計、評審論證需要上百萬元,縣旅游局東借西湊雖說解決了大部分,可還有35萬元沒個著落,作為行政機關的旅游局又沒資格貸款。面對稍縱即逝的良機,局領導橫下一條心,全體人員用自己的房產和工資做抵押,每人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5萬元至10萬元。局長趙虎給大家寫了借條,保證將來歸還。蒼天不負有心人,如今這個項目已獲得批準,國家投資1400萬元,地方配套600萬元。
讓人感動的事,不光發生在會寧。為了開發“七一”冰川的旅游,嘉峪關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員輪流上山工作。最忙的時候,剛結婚3天、孩子才4個月大的兩位女同志都上去了。
。玻埃埃的甏汗澢,在山上工作的3位同志與山下失去聯系,兩天沒有喝上一口水,幾個人在前往求救的途中,與山下支援的隊伍不期而遇,大家百感交集,哭成淚人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