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甘肅
———《甘肅史話》叢書總序
在人們的印象中,甘肅歷來都是個貧瘠、閉塞、落后的地方———這是一種錯覺。
不錯,與東南部發達地區相比,近代的甘肅的確是落后了。但這并不說明歷史上的甘肅始終如此,也不能說明在當今千帆競發的時代,甘肅還在黃土高坡上枕臂酣睡。甘肅之所以被世人久久地誤解,蓋源于人們對古代的甘肅缺乏了解,對今日甘肅生機勃勃的發展活力缺乏了解。
據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肅有過極為輝煌的歷史。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發源于青海的黃河,流過的第一個內地省份,就是甘肅。這就已經很有點意思了。考古學的考察表明,我國北方人類的出現,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發生在黃河的各條支流流域。發源于甘肅或者流經甘肅境內、最終大都匯入黃河的支流,現存的就有數十條之多,諸如渭河、涇河、洮河、大夏河、湟水、馬蓮河、大通河、莊浪河、祖厲河…
…還有流入長江的白龍江、岷江、西漢水、白水江等等。更何況,還有那些如今已經消失了的河流湖澤。據歷史地理學家們研究,遠古時代,甘肅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布,土質肥沃,氣候濕潤,植被茂密,生態環境要遠比現在好,很適合于人類生息繁衍。明乎此,就不難明白,為什么華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諸如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還有華夏始祖伏羲、女媧,燦爛的彩陶藝術……會如此集中地統統出現在甘肅大地上。據此,說甘肅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當是有確鑿根據的,一點兒都不夸張。
不僅是遠古文明發生得早,而且,遠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為輝煌的中古文明。我們知道,商朝勃興于中原。而隨后崛起于西北、摧毀殷商、建立強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發祥于甘肅的涇河流域和隴東地區。再往后,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聲勢更為浩大的秦帝國,其先世亦發祥于今甘肅天水一帶。漢代的首都是長安。甘肅毗鄰京畿,是北拒匈奴、拱衛關中、西向出擊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西通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漢武帝打通河西、設四郡,自有其深刻用意。而兩漢、三國之際,甘肅土地上出現李廣、趙充國、皇甫謐、馬超、韓遂、龐德、姜維等一連串曠世豪雄,亦非偶然———沒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可能出現如許人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教進入全盛時期,甘肅境內絲路主干道上出現了一大曠古勝跡,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進入隋唐時期,甘肅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鼎盛階段。
那時候,河隴地區沃野千里,祁連山下牛羊彌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織,涼州大馬名滿天下……人謂“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可見甘肅當時的經濟之盛況。政治上,關隴氏族集團逐漸控制了帝國權力,成為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團,眾多的隴右籍政治家縱橫政壇,風云一世。而詩人們紛紛投筆從戎,奔赴西北前線,月下豪飲,馬上賦詩,吹奏出一曲曲千古絕唱……可以說,隋唐時期,是甘肅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自宋以降,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進逼,華夏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逐漸南移,甘肅漸漸被文明中心拋在了身后,變得落寞而惆悵,憂郁而孤獨。最紅火的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諸族的輪番占領、中原兵鋒與胡騎馬刀的慘烈碰撞。身處中原農耕地區與關外游牧地區交接地帶的甘肅,幾乎變成了一片大戰場。明軍逐蒙古人于漠北,以嘉峪關為象征的甘肅是抵御關外蒙軍卷土重來的前沿陣地;清廷收新疆于瀕危,甘肅又成為左宗棠的大本營。近千年間,這塊土地上烽火連綿,兵燹不斷,生靈涂炭,生態毀壞;更兼政治凋敝,天災頻仍,經濟處于停滯狀態甚至每況愈下,與江南勝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隴中苦瘠甲天下”之喟,聞之令人扼腕慨嘆!所喜的是,洋務運動興起之時,與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幾乎同時,遠處西北的蘭州也出現了近代工業的煙囪。但這一道希望的曙光,隨后又被地方軍閥與國民軍、中央軍三方爭逐地盤的槍炮聲打斷。我紅西路軍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