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麥積山
中新社甘肅新聞網3月13日電 甘肅旅游業進入發展最快期
“甘肅旅游盡管在2003年遭受了非典致命性的打擊,損失慘重,但2004年就得到了恢復,2005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
2月21日舉行的全省旅游工作會議給人們呈現出一組鼓舞人心的數字:在過去的2005年,全省接待游客總人次為1236萬多,比上年增加四分之一多,甘肅旅游總收入達到62.5億元,增加7.3億多元,創下歷史新高。
其實,還有一組數字同樣令人憧憬和向往。這就是會議提出的2006年全省旅游發展目標:旅游收入要達到70億元,接待游客人數要達到1400萬人次。據悉,2005年,甘肅旅游業收入增幅在11.68%,業內人士預測,按照這個速度,應該能夠較好地實現上述目標。
“十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指導思想,要把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全省具有優勢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分類排序和評估分析,提出了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和空間布局,推動全省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省旅游局局長鄧志濤說。
記者了解到,“十五”期間,省旅游局的工作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原來單純的行業管理逐步轉變到面向全省,從宏觀上指導產業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塑造甘肅旅游整體形象,推動產業全面發展。實施了點、區、群、帶開發戰略和X骨架重點發展戰略,使我省旅游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
經過幾年努力,現在全省已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西、中、東三區聯動,七個景區群整體發展,六條旅游線路呈放射狀的開發格局,形成了沿絲綢之路、黃河流域分布的旅游經濟帶。這一發展思路已經被省發改委采納并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在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
旅游產品和投資出現多元化
“十五”期間,甘肅旅游資源開發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也實現了新的突破。省發改委通過國家發改委爭取到3.2億元國債資金用于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省財政廳和省旅游局在“十五”期間向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旅游局累計爭取到國家旅游發展資金2360萬元,支持新開發景區,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省財政用于旅游業發展的財政預算也逐年增加。
“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宣傳促銷和開發項目補助,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省旅游局有關人士說,在政府導向性資金投資的影響下,旅游投資出現了多元化趨勢。
記者從省旅游局了解到,甘肅旅游產品結構由原來只打人文景觀一張牌,變成了打“文化甘肅、山水甘肅、民俗甘肅、現代甘肅”一副牌。具備基本接待條件的景區景點由2000年的73處猛增到219處,A級景區達到57處,其中4A級景區達到17處。旅游產品豐富多彩,旅游形式靈活多樣,除了觀光游以外,休閑度假游、生態體驗游、山水風光游、科考探險游、體育健身游、民族風情游、自助游、自駕車游、農家樂及農村生活體驗游等各種旅游形式紛紛涌現,各市縣都能開展富有特色的各項旅游活動。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此外,全省旅游項目建設掀起了新的高潮。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到2005年,全省開發建設的各類旅游項目共有798個,總投資達到72.8億元。絕大部分屬于社會資金投入,尤其是業主自籌、金融信貸、社會集資、私人資本及省外和國外資金引入比重較大。其中,敦煌市引進5億多元資金開發伊塘湖項目;黃河石林引進瑪雅集團1億元投資;甘南州投入旅游基礎建設資金達1.2億多元;平涼市確定了12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4207萬元,完成投資2843萬元;慶陽市投入旅游開發資金1650萬元;全國著名的國扶貧困縣宕昌縣,引進4000多萬元開發建設旅游服務設施——紹興賓館。各地旅游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在老景點熱度不減的情況下,涌現出一大批新景點,成為近兩年游客踴躍選擇的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