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蘭州4月18日訊(記者李峰)記者今天從省科技廳有關會議上了解到,我省在“甘肅自然科技資源保存利用與共享平臺”建設中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掌握了全省果樹、昆蟲、農作物種質、高發腫瘤、工業微生物、木本植物種質、河西荒漠種子植物的最基本狀況,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發現。
“甘肅自然科技資源保存利用與共享平臺”是我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一項內容。由省農科院牽頭,省糧作所、省果樹所、省植保所、省科學院、省治沙所、省醫科院、省林科院等單位承擔。從2005年啟動以來,僅投入110萬元科技經費,就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初步成果。
初步研究表明,我省目前新發現或未曾記載的果樹品種資源有22個,如隴東發現了一種“富士芽變”的品種,還發現了現代桃的祖先“奶嘴桃”。這些新品種對今后我省果樹品種改良有著重要意義。調查表明,全省各地近20年引進了約300個果樹品種資源,同時有記載但未發現或已滅絕的品種資源有70個。
這些成果第一次初步確認了我省昆蟲資源。我省目前已知昆蟲有4540種,其中新發現111種。我省是全國惡性腫瘤高發區。研究成果表明,我省河西地區食道癌胃癌發病較多,隴南一帶宮頸癌發病較多,我省惡性腫瘤發病率、死亡率近年呈增長趨勢,其中惡性腫瘤發病率上升趨勢居全國首位。
調查表明,全省有200多家單位擁有約2000株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預計按國家標準規范后,總量在800株左右。調查表明,河西地區荒漠種子植物共有368種。研究成果同時表明,具有地方特色的部分優異種質資源喪失或滅絕,情況不容樂觀。如武威地黃瓜、涼州谷子、紅皮蔥,酒泉可可奇、鐵蛋子甜瓜,張掖烏江米,禮縣漩水大黃等地方資源已很難找到。
據介紹,“甘肅自然科技資源保存利用與共享平臺”建設項目將圍繞著能直接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