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西林在平涼慶陽調研時強調
積極穩妥科學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本報蘭州5月29日訊 省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小組副組長馬西林在平涼、慶陽調研時強調,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的各個領域,涉及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要從當地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試點示范,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積極探索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村面貌有一個大的變化。
5月24日至28日,馬西林在平涼、慶陽調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同基層干部群眾共同研究探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措施和辦法。
馬西林指出,要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應立足當前,把握長遠,統籌安排,注重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將統一安排與分類指導結合起來,將長遠規劃和當前工作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真正做到既積極創造條件加快推進,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進;既著眼長遠,精心組織、統籌謀劃,又立足當前,有序推進、務求實效。要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科學制定當地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產業發展區以及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地理特點,引導農民在規劃區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風格的村落,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
馬西林強調,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要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規模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拓寬農民外部增收空間。要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著眼興縣富民,著力發展縣城和重點建制鎮,培育產業支撐,把農民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馬西林指出,在新農村建設的起步階段,要抓好試點示范,發揮典型的引導帶動作用。各地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等方面都有一些好的典型和做法,要對這些典型進一步發掘和完善,用以指導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要堅持試點示范,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務,圍繞農民需求謀劃新農村建設,根據農民意愿推進新農村建設,依靠農民力量搞好新農村建設,通過試點示范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馬西林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最終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引導農民通過投身新農村建設,提高素質、轉變觀念、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要認真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合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營造社會各界支持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的濃厚氛圍,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