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是破解“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們甘肅省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要扎實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從省情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努力做到“五個必須”。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找準發展定位,科學制定規劃。新農村建設是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偉大實踐。它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各個方面,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構建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系統推進,既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又具有廣泛性、階段性和地域性。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各地必須準確分析和全面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切實找準發展定位,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科學制定發展規劃。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制定規劃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農村生產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村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入手,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尊重農民意愿,統籌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合理地確定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使規劃充分體現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制訂和實施規劃,既要考慮近期發展目標,又要注意與“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既要有總體規劃,又要有具體的分項規劃與之相配套;既要適度超前,又要與各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既要反映時代特征,又要注意與當地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相協調;既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又要推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分類指導,典型示范引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方法。新農村建設既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新的時代課題,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像我省這樣欠發達地區,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還將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因此,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我省來看,各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針對各地實際,區別不同情況,找準切入點,選好突破口,分類型、分層次,有計劃、有步驟地穩步推進。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扎實有序地搞好新農村建設,還必須抓好試點,這也是搞好新農村建設應當遵循的一個重要方法和原則。搞好試點工作一定要選好示范點,要注意選擇那些基礎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村級組織凝聚力強、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明顯的地方開展試點。在試點中,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和“一刀切”等不良傾向,通過試點,積累經驗,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整體推動新農村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突出特色優勢,夯實產業支撐。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只有生產發展了,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才有條件,改變農村面貌才有堅實基礎。實現生產發展,關鍵是要培育和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夯實和壯大產業支撐。實踐證明,有特色就有優勢,有優勢就有競爭力,有競爭力就能占領市場高地,也就能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我省地處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分屬三大流域,地域比較廣闊,地形地貌復雜,自然氣候多樣,發展壯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產品十分有利。近年來,通過堅持不懈地調整優化結構,我省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初步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果菜、制種等一大批特色富民的支柱產業。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要繼續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三個層次上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突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下大力氣把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同時,著力抓好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特別是要發展好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科技水平。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必要條件。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農業基礎條件和農村面貌及農民的生活水平雖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農業和農村基礎條件薄弱的問題仍很突出,依然是制約和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農村建設必須注意解決好的重大問題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選擇。因此,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把農村基礎建設當作一件重中之重的任務抓緊抓好。要圍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業綜合治理,抓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小流域治理、防風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圍繞改變農村面貌,進一步加強鄉村道路、安全飲水、新型能源以及電力、通訊等基礎建設,加大“一池三改”推廣實施力度,清理整治農村“臟亂差”的狀況,著力解決農民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燒柴難等問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在村鎮和住宅建設中,一定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宜新建則新建,宜改造則改造,堅決防止“大拆大建”或“勞民傷財”。要圍繞農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全面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大農民科技和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救助體系建設,努力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和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完善機制。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要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整合各種資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資源整合,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機制。一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協調機制。要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要求建立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不僅要注重政府的組織、推動和引導作用,更要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要建立和完善投入機制。新農村建設需要資金投入作保障。對欠發達地區來說,財力狀況普遍較弱,農民自身積累也十分有限。要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起多元投入機制。一方面,政府要千方百計地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向新農村建設,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幫扶,支持新農村建設。同時,要對各項用于“三農”的資金進行有效整合,防止資金“撒胡椒面”,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三要建立和完善項目帶動機制。項目是建設的載體,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項目的支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加強項目資源的必要整合,使各類項目盡可能地向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和重點區域聚集,充分發揮項目的帶動作用,更好地推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