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石堡鄉張李村地處高寒陰濕山區,人多地少,靠天吃飯。受限于自然條件,多年來,張李人一直徘徊在溫飽線上。為尋求增收途徑,改變張李村的貧困面貌,2001年,村干部抱著走出去、試試看的想法,組織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搞勞務。沒想到,這一試竟讓村民嘗到了甜頭,更使他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通過幾年的實踐,張李村群眾認準了勞務輸轉是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是全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2005年春節,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勞務協會,并經民主選舉產生了由11人組成的理事會及協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建立健全了《協會章程》等各項內部管理制度,還在民政部門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
勞務協會建立后,他們在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全方位開展為務工農民服務活動,使協會和農民建立起了牢固的利益關系,協會的凝聚力、號召力不斷提高。他們一是加強了對務工人員的培訓。每到夏收、春節期間,協會就利用務工人員返鄉的機會,組織進行技能培訓和經驗交流,從安裝操作、家政服務、生活常識,到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等,無所不包,同時聘請縣鄉技術人員、有經驗的外出務工人員言傳身教,使務工人員的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許多人逐步由起初的“苦力型”轉變成“技能型”。目前,該村務工人員中有228人從事開翻斗車、鏟車、壓路機、飯店廚師等技術性工作,占外出務工人員的70%以上。二是提供勞務信息,簽訂用工合同。協會為了保證農民外出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每年都派人到主要目標城市搜集了解勞務市場信息,到用工單位落實用工情況,簽訂用工合同。三是努力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外出務工人員張習學在上海打工時,夜間值班不慎掉入井樁水坑中淹死,協會立即成立了事故處理小組,前往上海同用工單位進行了11天的交涉,先后多次到當地公安機關、勞動仲裁等部門進行咨詢,尋求援助,推翻了用工方認為事故責任主要在當事人,只賠償2.8萬元的主張,最后以11萬元的賠償為死者家屬討回了公道,贏得了群眾及外出務工人員的信賴。四是盡力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各方面困難,為外出會員創收、增效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如協調鄉信用聯社為農民擔保貸款,解決務工人員路費、生活費,為外出務工村民統一辦理身份證、外出人口暫住證等,即便是家中有困難,他們也積極給以幫助解決。
通過勞務協會的積極運作,張李村的勞務輸轉已由當初的松散、無序、盲目,變成了現在的有組織、成規模、有序化,外出務工人員由原來不足60人發展到498人,占全村勞動力的74.2%,人均年勞務收入也由不足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元,去年全村創收近300萬元,并且輻射帶動全鄉勞務輸出4500多人,創收1350多萬元。廣大群眾依靠搞勞務,收入明顯提高,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會員張幫兒一家3人外出務工,他本人在上海市搞暖氣安裝兼營家庭裝潢,年收入2.4萬元,母親和妻子從事家政服務,年收入1.3萬元,現在家里不但生活富足有余,還蓋起了高檔美觀的磚木結構瓦房11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