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敦煌來
甘肅美術事業根植于一片豐腴而又厚重的沃土。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西部人文、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生活形態始終是甘肅美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同時也影響和構建著甘肅當代美術創作的審美取向和精神品格。
甘肅現代意義的美術創作發韌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保護研究歷史文化遺產的背景下,以敦煌為中心,以常書鴻先生為代表,團結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畫家和藝術大師,如張大千、關山月、吳作人、黎雄才、董希文、潘挈滋等來此研習、臨摹敦煌壁畫,并從事美術創作。建國后,從全國各地來甘肅落戶的陳伯希、洪毅然、陳興華、曉崗、朱冰、婁溥義等人成為甘肅美術界在那一時期的代表性人物。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以王天一、李寶峰、郭文濤、莫建成、周大正、李葆竹、張學乾、何曉峰、董吉泉為代表的一批畫家,以其豐富的創作成果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他們長期扎根甘肅大地,注重吸取隴原藝術營養,用生動的筆墨描繪西部民族生活畫卷和歷史人文景觀,奠定了甘肅美術創作的獨特品格,并在全國畫壇產生了較廣泛的影響。
進入新時期以來,甘肅美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甘肅美術工作者大多能夠保持沉穩的創作心態,甘于寂寞潛心創作,用全新的觀念審視本土文化、自覺將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作為創作的主要方向和主體內容,使得甘肅美術的地域特點更為突出和鮮明。在這一時期,甘肅美術活動日益活躍,全國性的美術展覽亦落腳隴原,一大批中青年畫家脫穎而出,并形成了較強的沖擊力,如林斌、陳天鈾、顧國建、張萬凌、張大剛、樊威、李偉、張志雁、莫曉松、王曉勇、王鐵成、馬剛、段新明等,他們受時代氛圍和文化交流的影響,有意識地吸收新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技法,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甘肅畫壇,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豐碩成果。
回顧甘肅美術的發展歷程,甘肅美術的特色十分鮮明,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甘肅美術創作者立足西部特有的人文、自然資源,并將此作為美術創作的主要選材方向。他們關注西部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氛圍,或關注少數民族生活、關注不同民族的民族風情、民族的歷史命運與生存狀態,這種關注在某種程度上也構成了甘肅美術創作題材領域的主流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另外,甘肅美術工作者也著力表現正在發展和變化著的生活圖景,捕捉地域文化的新鮮氣息,反映隴原兒女不懈的精神追求和帶有時代特色的精神情結。
其次,甘肅美術在對本土文化和地域題材的表現中,日益形成了一些與時代特征相吻合的思想主題取向。甘肅美術工作者往往通過自己獨特的思考,對地域性題材加以深層次的開掘,努力發掘其具有的時代韻律。他們以深刻的自省精神反思、觀照地域的文化,并表現那種求新求變、探討民族性格中的強悍生命力,表現他們樂觀昂奮的精神狀態。
第三,甘肅美術在對本土題材的表現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可以概括為追求歷史和人文精神的厚重感,在對題材的表現中追求與地域氣質相一致的雄渾、恢宏氣度,使得許多作品都涵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同時又具有了一種粗獷、冷峻、荒涼、浩遠、博大的西部陽剛之美,具有甘肅氣派。隴原風采的美術作品已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和熟知,給人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西望敦煌———甘肅美術作品展》是從近年來甘肅美術創作中精選出來的藝術佳作,代表了甘肅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和水平。它同時也是甘肅美術第一次以整體的方式亮相中國美術館,并望國內美術界的同仁對來自飛天故鄉的美術創作投入關注的目光和熱情的幫助,并在這種關注和幫助中推動甘肅美術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