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形勢最好的年份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全面、系統、詳實的數據盤點了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歷數了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總體來看2006年,全省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運行
質量穩步提高、民生問題大為改善,國民經濟保持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良好發展勢頭,全省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局面。
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27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我省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國民經濟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2006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749元,按匯率計算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我省從低收入地區進入中等收入行列,人民生活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2006年,全省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24.87億元,突破1000億元大關。其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94億元,增長13.06%;電力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電力投資118.55億元,增長27.26%,帶動了第二產業投資的穩定增長。
糧食產量保持800萬噸。2006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808.05萬噸,連續三年突破800萬噸。我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總產量保持在800萬噸以上的較高水平。2006年,全省新增1.64億元,用于糧食生產的各種補貼和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工作。省財政安排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2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萬元。
進出口快速增長。2006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8.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18%,進出口總值比上年多出近12億元,增速連續兩年超過45%,增幅居全國前列。
二、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工業利潤大幅增長。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7.35億元,比上年增長62.69%。107.35億元是迄今為止我省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最高值。我省盈利能力較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石化、有色、冶金、電力等支柱行業。
市場物價總水平小幅上漲。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3%,漲幅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消費價格回落,城鄉價格差距明顯縮小。食品、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居住類、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價格呈現上漲態勢,煙酒及用品、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低位運行。義務教育費實施“陽光政策”,教育收費迅速下降。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為294.68億元,比上年增長20.71%。全省一般預算收入為140.92億元,增長22.30%。主要稅種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三、民生問題大為改善就業再就業形勢較好。年末全省從業人員1401.3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72%,其中城鎮371.73萬人,增長2.1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3%,比上年末提高0.37個百分點。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4萬人,增長5.26%。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全省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0.59元,比上年增長10.31%。由于我省實施的增資政策和企業效益的提高,人均工薪收入穩步提高,達7008.40元,增長8.04%。隨著非公經濟、私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加上社會救濟制度、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城鎮居民擇業觀念的轉變,就業渠道多元化,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中的收入結構發生變化,收入來源多元化。農民人均純收入2134元,增長7.8%。年末農村貧困人口455.98萬人,脫貧人口47.88萬人。
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勞務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社會保障和城市低保工作取得新進展。2006年末全省參加失業保險160.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31%。領取失業保險金10.3萬人,下降1.53%。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增長12.94%。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增長8.34%。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比上年提高0.64個百分點。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增長10.88%。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比上年增長7.29%。
勞務收入增長迅速。2006年,我省農民人均外出務工收入為354.7元,比上年增長14.7%,人均務工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6.6%。近幾年,各級政府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積極組織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區、大型工礦區流動轉移,為農民勞務輸出和就業增收創造新空間,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作者系省統計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