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急需解決的十大緊迫問題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甘肅籍博士李小軍談國辦“47條”
李小軍
1975年9月出生,甘肅渭源縣人。1998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1998年至2000年在甘肅省定西中學任教;2003年畢業于云南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6年7月至今在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現為政治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承擔并在研廣東省哲學社會規劃課題1項,結項全國聯校項目1項,獲得廣州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1次,并被評選為“廣州大學首屆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稱號;2010年9月將出版專著1部。
國辦“47條”是黨中央針對甘肅實際出臺的重大政策措施,是助推甘肅未來發展的強大政策資源。作為每一個甘肅人,都要倍加珍惜這種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在我國現行的“壓力型體制”下,國辦“47條”能否落實、落實到什么程度,關鍵在于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黨政“一把手”。為此,要在深刻理解國辦“47條”政策實質和細化任務的基礎上,建立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的“指揮棒”效用,完善和強化問責制,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讓真正能創造性落實國辦“47條”的領導干部得到重用。
盡快建立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國辦“47條”的下發,讓所有的甘肅人和關注甘肅發展的人興奮不已,同時也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近日,記者費盡周折通過互聯網采訪了一位生在甘肅長在甘肅,現就職于廣州大學的甘肅籍博士李小軍。
“我2000年7月離開甘肅,一路求學,從昆明至上海,又從上海至廣州。如果從地域上講,除了東北外,大西北、大西南、東部和華南地區我都生活過;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經濟欠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我也都生活過,有許多直觀和強烈的感受,既了解家鄉的優勢,也深知家鄉的短板之所在。但無論如何,甘肅作為我的故鄉,生我于斯,養我于斯,這種濃濃的故鄉情,是我揮之不去的情愫,隨影隨行的夢牽。”李小軍在正式接受記者采訪之前說了這么一段話。
李小軍認為,甘肅在發展過程中,除了歷史和地域上的一些原因外,在管理、品牌建設、人才機制等多方面也存在很多值得改變的地方,要落實國辦“47條”,甘肅急需處理好十大緊迫問題。
天津這幾年之所以能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經濟規模直逼廣州,就是因為在中央的支持下,開發濱海新區,實施大項目戰略,從而實現了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國辦“47條”對甘肅未來發展的許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都有詳細的前瞻性規劃,后續肯定有相應的資金支持。甘肅省一定要做好各種服務對接工作,力爭重大項目早日落地,謀求以大項目帶動區域發展。
謀求以大項目帶動區域發展
為科學有效地落實國辦“47條”,甘肅省政府一定要有大視野和大戰略,要打破地域界限,聘請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作為甘肅省人民政府落實“國辦47條”專家組成員,廣納各界智慧,為落實國辦“47條”出謀劃策。廣東省人民政府在改革開放以來就建立了為廣東省發展建言的國內外專家咨詢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專家咨詢制度
甘肅地處西北邊陲,信息相對閉塞,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導致很多干部思想相對保守,現代市場意識不強,發展欲望不強烈,沖勁闖勁不足,對國辦“47條”的重要性和政策實質了解不深。為此,甘肅省政府需要撥出專款,立即啟動關于落實國辦“47條”的專項培訓、輪訓和掛職鍛煉機制。培訓過程要嚴格監控,培訓結束要嚴格考核,要讓各級主要干部對國辦“47條”的政策實質吃深吃透;確保對各部門的關鍵干部進行短期輪訓;還可考慮將部分年輕干部選派到廣東、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接受現代發展理念熏陶。
啟動的專項培訓和輪訓及掛職鍛煉機制
甘肅雖然是后發展地區,具有后發優勢,其中之一就是發展的環境容量大。但甘肅絕不能將這作為甘肅謀求發展和創造GDP總量的“優勢”,因為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模式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和國辦“47條”的政策精神是相悖的。甘肅要抓緊制定國辦“47條”重大項目環評機制,對嚴重影響甘肅環境的項目堅決采取淘汰制度。不能圖一時發展之快而痛失國家政策支持。
制定重大項目環評機制
我國的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通過發展“特色專業鎮”、“塊狀經濟”、“一鎮一業”、“產業集群”和“簇群”經濟,鎮域經濟不斷壯大,鎮強則縣強,縣強則市強,市強則省強,從而成為這些發達省份經濟壯大的中堅力量。比如廣東目前經濟規模達到20億元的專業鎮有130多個,超過30億元的有60多個,有些鎮經濟規模達到100億元至150億元。甘肅雖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但許多鎮仍然具有發展特色專業鎮和產業集群的條件和優勢。比如甘肅隴西的文峰鎮完全可發展為當歸收購、存貯、加工和銷售的特色專業鎮。地方政府要在特色專業鎮的培育中發揮引導作用。甘肅只有壯大了鎮域經濟,最后才能形成助推甘肅經濟騰飛的“群狼效應”。
強化特色專業鎮培育力度壯大鎮域經濟
甘肅財政不夠豐裕,靠大手筆金錢的投入吸引人才是不現實的。甘肅一定要創造靈活的用人機制,以事業平臺和情感留人,不斷優化創業環境、改善生活環境、提升人文環境、創新制度環境,讓一些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和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愿意來甘肅安家落戶,為甘肅科學落實國辦“47條”,實現經濟騰飛貢獻力量。
引進和培養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甘肅的各級政府一定要樹立現代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從“管制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營造民主輿論,尊重和發揮輿論監督權,擴大公民參與權,向全省人民大力宣傳國辦“47條”的政策精神,激勵全省人民創業的積極性。考慮在省級電視臺專門落實國辦“47條”的專門頻道,實時跟蹤和報道落實國辦“47條”的相關進程;還可將相關新聞選送中央臺,從而擴大全國人民對落實“國辦47條”重要性的認識。
借助媒體力量強化國辦“47條”宣傳
甘肅具有全國影響的大企業少,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更少。甘肅要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名牌帶動戰略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以廣東為例,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廣東中國名牌產品已經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名牌產品的“金字招牌”已經成了廣東經濟發展火車頭,廣東省221個中國名牌不僅給廣東帶來7401億元的工業總產值,還帶來了核心技術、產業集群,并推動了廣東產業結構的升級。甘肅省有許多好的品牌資源,但都沒有得到重視和拓展。比如“蘭州拉面”就應該成為甘肅省獨一無二的金字品牌,但在廣州街頭無數的蘭州拉面館,基本都是新疆人和青海人開的,甘肅人少的可憐;在廣州的大小超市里能處處看到“哈爾濱啤酒”,就是見不到“黃河啤酒”。
實施名牌戰略構筑經濟發展的強大基礎
甘肅的相關政府部門,可考慮成立一個專門工作小組,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甘肅走出去的各領域名人和義務骨干,建立比較詳細的聯系方式和個人檔案,與這些甘肅籍的人建立聯系渠道,利用他們的智力、財力和影響力來宣傳甘肅、包裝甘肅,幫助甘肅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