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6月12日電 (記者 朱世強)尋訪絲綢古道足跡,徜徉美輪美奐的佛國世界,莊嚴妙像猶如一陣風,留下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的12日,甘肅省博物館舉辦的《莊嚴妙像——甘肅佛教藝術展》開展。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表示,甘肅的佛教文物蔚成大觀,此次展出的佛教文物多數是首次展出,其中還有諸多國寶級珍品。
燦若繁星的佛國世界
發髻高聳、面容安詳、坐姿優美的佛陀、菩薩、金剛等漢、藏傳佛教的神祗,以其高超的工藝、神秘的色彩和深奧復雜的宗教內涵,令首次來蘭州旅游的廣東夫婦嘆為觀止。
記者在展廳看到,布展設計模擬了文物所在地原本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幾個大廳還采用自然光線,給觀者極強的身臨其境之感。
昏黃的追光下,佛教傳入時期的北魏,其做工精美的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彌勒菩薩造像碑,盡顯莊嚴與肅穆。面相端莊、體態優美、衣紋流暢的鎏金銅佛像、觀音像、彩繪佛頭像等,是佛教鼎盛時期隋唐的代表作,藝術手法寫實細膩。而佛教世俗化的宋、遼、金、西夏時期,是民族特色極強的灰陶塔、迦陵頻加瓦當、木雕菩薩、梵文彩繪木緣塔等。
俄軍表示,展出的一百余件(組)佛教文物,來自佛教的傳入、發展、黃金、世俗化等各個時期,跨越十六國至明清近1700年的歷史。各種造像、經卷等幾乎涵蓋佛教文物中的所有類型。
“絕世獨立”的敦煌藏經洞文物
12日,上展的佛教文物還包括敦煌藏經洞遺珍中的佛教文書,北宋《報父母恩重經變圖軸》、北涼《法句經》、隋朝楷書《優婆塞經卷第十》、唐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朝《藏文寫經》、宋朝《回鶻文寫經》等都屬鎮館之寶。
敦煌藏經洞(莫高窟17窟)的發現,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四大發現之一。其發現了5至11世紀的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梵文等文獻及儒家經典,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拜火教典籍及公私文書等。其中,佛教文書所占比重最大。
記者看到,“蘇醒”的文物讓老一輩文物愛好者駐足、瞇眼、端詳,揣摩著這些文書的“行道”。市民焦小勇異常興奮的連用幾個“太好了!”表達他的心情,“今天的展覽讓我有了穿越時空的感覺,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太了不起了”。
絲綢古道傳世的佛教遺珍
甘肅處于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是西域到中原的“門戶”,也是佛教東漸的必經之地和傳播之地。始創于印度的佛教東傳中土,最重要的一條道路就是貫通甘肅全省的陸上絲綢之路。
俄軍告訴記者,自漢至唐,傳教者、取經者、譯經者以及講經者不斷在甘肅停留著述。佛教藝術最先在這里生根發芽,成為向內地傳播的前沿陣地。十六國以后,甘肅大地石窟競開,禪寺紛立。現存337座石窟寺,其大多開鑿于十六國至南北朝間,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最富盛名,皆為當時著名的禪林勝地。
記者了解到,甘肅省博物館所藏佛教藝術精品有彩繪影塑佛像、彩繪影塑菩薩像、石雕佛像、石雕菩薩像、柱形石雕造像塔、多層石雕造像塔、壁畫、舍利容器以及手抄佛經、經變圖等。在館藏的16件(組)國寶級文物中,佛教文物即占6件(組),其份量之重可想而知。
此次展覽的主辦方甘肅省博物館稱,《莊嚴妙像——甘肅佛教藝術展》即日起將作為該館的永久性展覽,展示歷史悠久的瑰麗甘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