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如何把握國家政策機遇
——范恒山“解讀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報告摘登

范恒山: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學系,分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學位。198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被多所院校、研究單位聘為兼職教授、研究員。學術研究領域廣泛,主持或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寫,提出了許多重要政策建議。著有《社會主義理想經濟模式》《國外25種經濟模式》等三十余部作品。
居高謀劃,分類指導,堅持標準,量力推進
近年來,國家為甘肅出臺了11個區域發展政策,如何把握這些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對此,我有四個方面的建議,即要在把握甘肅整體發展的思路上,在把握國家一系列要求的基礎上,居高謀劃、分類指導、堅持標準、量力推進。
一是居高謀劃。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構想,一定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國家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取向這樣一個基點上考慮,一定要站位高、管長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真正制定一個能夠一以貫之、管十年、幾十年甚至三百年的高標準規劃或藍圖。這不僅僅要從大的方面考慮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也要從微觀上考慮包括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城鄉發展等諸多方面。
以城市建設為例。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許多城市的建筑物壽命都很短,而且很不協調,相當一部分是規劃貫徹不到位的短期行為所致。有的建筑,甚至建設不到十年就要拆遷,城市建設永遠在拆遷中循環。與其這樣,不如以一個好的規劃讓它一勞永逸。現在我們有多少城市超過100年的,或是超過100年的建筑有多少?很多城市大體十年二十年就要拆一遍。一個城市的建設,從馬路的標志,到房子的分割和品位,再從城市的精神到理念,都應該居高謀劃、高標準設計。短期行為最后導致貽害無窮。再比如農村建設,新農村不應該人為強制,而應該自然形成,只要規劃搞好了,再以政策予以引導,過十年二十年,新農村就自然出現了。
二是分類指導。我以為,分類指導的思想不僅可以貫徹到全國,對面積廣闊、地形狹長、各地差異較大的甘肅也很管用。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29號文件根據省委、省政府長期研究的成果,確認了“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我以為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實施這一戰略,關鍵在于兩個方面,第一要落實,第二要細化。甘肅45萬平方公里,差異性很大,建議根據這個戰略,突出分類指導,繼續細化各個板塊的區域政策,再落實到相關的規劃,落實到相關的平臺,細化相關的操作方案。
三是堅持標準。不要因為甘肅是欠發達地區,不要因為財力不足,就放棄標準。中西部的優勢在于后發優勢,中西部的難點在于發展中一方面要追趕東部,另一方面實現轉型發展。中西部要實現跨越發展,就要把東部經過的兩個發展過程變為一個過程,把“趕”與“轉”結合起來,利用后發優勢,盡快趕上東部。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堅持標準。所謂的堅持標準,就是不僅僅要居高謀劃,嚴格按照藍圖貫徹執行,還要理順體制機制,一個班子接著一個班子接著干,按照高標準的規劃,持之以恒地建設下去。
四是量力推進。在資金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既要堅持標準,也要有分步推進的思路,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代價會更大。在現實中,一定要堅持標準,量力推進,哪怕只搞一個部分,也要堅持高標準,不能把只夠建設一部分工程的錢,用到整個工程上,一定要從長遠考慮。
注重開放合作,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
甘肅實現轉型跨越,有四個方面的問題非常重要。第一是政策環境,第二是比較優勢,第三是開放合作,第四是良好的體制。良好的政策環境,發揮了比較優勢,推進了開放合作,建立了良好的體制機制,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其中,開放合作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尤為重要。
首先要特別注重開放合作。開放合作的核心是乘風借勢,是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建設自己,同時也是實現各地區在發展中形成合理的分工、避免落后地區在競爭中吃虧的一個途徑。甘肅要利用一切途徑來推進開放合作,連接周邊,連接發達地區,形成合理的分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通過多種形式讓別人的資源為我所用。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前幾年,在對內合作上,內蒙古自治區做了一個很大的決策,就是跟河北省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河北省在唐山劃出了50平方公里的地方發展園區經濟,管理權交給內蒙古,利益兩家分成。這個合作意義非常重大,內蒙古通過唐山50平方公里的園區這一“飛地”,找到了出海口,打開了自己的出海通道;而河北特別是沿海地區,通過與內蒙古合作,聯結了一個強大的腹地,極大地擴充了資源空間。再引申開來,現在有些資源土地比較緊張的地區,都在走合作的道路,比如新加坡。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新加坡就跟中國政府合作共建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園區當初面積并不大,現在已經超過了100平方公里,效果非常好。現在,新加坡又跟天津、廣州進行合作。中西部地區應充分借鑒這種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吸引高質量的生產要素,通過合作打開對外的開放發展通道。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甘肅都應該把強化開放合作的思維和理念,落實開放合作的具體舉措,構建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次要創造條件,運用好政策,進一步拓展政策。這幾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甘肅的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制訂了一系列促進甘肅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規劃文件。從宏觀層面說,直接或間接包含支持甘肅發展內容的規劃文件共有11個之多,包括《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國務院《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等等。
另外,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甘肅提出的很多重要訴求,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得到批準,有的已經列入計劃,有些正在作為重點意見辦理。總的看,現在給甘肅的政策非常厚重。把握這些國家政策帶來的機遇,關鍵在于如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這些政策用好,真正把思路變成戰略,把戰略變成規劃,把規劃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把項目變成效果。
關于怎么運用好政策,怎么進一步拓展政策,有四個方面的建議:
(一)要把利用政策平臺和打造政策平臺結合起來。要認真梳理國家政策文件中涉及甘肅的具體政策和政策平臺,認真研究甘肅的實際需求,結合自身比較優勢,盯住并跟進中央有關部委,把這些政策和政策平臺充分利用起來。在此基礎上,要結合全省總體發展思路,有意識地開辟和打造政策平臺,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點。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說法,一流的政府跑戰略,二流的政府跑項目,三流的政府跑資金。由此可見戰略的重要性,戰略的內涵很大,很多項目是包含在戰略之中的,所以眼光不一定只盯著項目和資金,更要盯住政策平臺,盯住重要戰略平臺。有時候,單跑一個項目,耗時很多,而且各地很容易攀比,放在哪個區域不易決策。但是如果有了一個政策性的平臺,項目就很容易包進去。這是一個跑項目、跑政策的技巧。
(二)要把已有的實施政策和拓寬、延伸政策空間結合起來。要善于舉一反三,善于合理延伸。很多政策,是可以合理延伸的。
(三)要把充分應用已有政策和合理比照、借鑒外部政策結合起來。國家出臺的有些政策,不是為甘肅打造的,但是甘肅可以合理地比照、借鑒,把用好、用足自身擁有的政策和比照借鑒外部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在研究國家支持甘肅發展政策的同時,要相應地研究國家關于區域發展的其他文件,進行充分比照和梳理,把能夠和甘肅搭邊的政策都借過來,提出來,為我所用。
(四)要把機械執行某一政策和靈活整合各項政策結合起來。有些政策需要原封不動地執行,有些政策則是有靈活性的。執行單一的政策,效果有限,如果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有效的手段,將相關政策有機整合,則會形成強大的政策合力,有效增大政策的功效。
(本報記者 楊世智 整理 本報記者 張子恒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