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內生動力 謀求跨越突破
——繆瑞林“江蘇省蘇北跨越發展經驗介紹”報告摘登

繆瑞林:現任宿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管理學博士學位,高級農藝師。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80年9月入江蘇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學習,1996年9月至2000年12月南京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2007年1月任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2011年4月任宿遷市委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內涵、農業產業化的動力、社會文明化的靈魂,也是改變農業社會特征的助推器和大熔爐,是宿遷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始終把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生命線”。全市上下形成了非常堅定的共識:“工業突破是第一方略,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項目推進是第一能力”。按照“全部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主、經濟建設以工業突破為主、工業突破以招商引資為主、招商引資以項目進園區為主”的“四為主”方針,堅持年年都是“工業突破年”“項目推進年”“招商引資年”,聚合一切力量打好工業突破的總體戰。連續11年將每年年初召開的市委擴大會、年中召開的市委工作會的主題都確定為工業突破、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每次會議都利用3天時間對各縣區和園區進行現場觀摩,重點看新增工業項目和億元以上大項目,讓大家用眼睛去看、用腦子去想、用腳步去量、用心秤去稱,不斷增強全市上下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一步營造你追我趕、爭先恐后的發展氛圍。
按照“全員招商、專業跟進、主帥出征”的工作要求,市級領導班子成員親自上陣、帶頭招商,市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根據工作分工分別牽頭負責一個招商協作組,并定期對各協作組的招商實績進行考核通報,年終兌現獎懲,堅決不講情面;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第一責任人,勇挑重擔、沖鋒在前,其他干部廣泛聯系、主動出擊,全力營造“沒有任何與招商引資無關的人、沒有任何與招商引資無關的事”的濃厚氛圍,形成了言必談招商、行必為招商和人人參與招商、人人服務招商的良好局面。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我們逐步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實行專業招商、全員招商“雙軌并行”,引進項目的層次不斷提高,考核的起點也不斷提高,并對大項目引進和實際到賬外資完成情況實行“一票否決”。
在大力推進招商引資的同時,積極培植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給予本土企業與外來的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待遇,凡本土企業在本地增加投資、擴大產能,對新增部分視同招商引資企業給予政策扶持。通過外引內培,我市工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74億元,增長21.2%,增速連續8年保持在2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795家,超過了同處蘇北的連云港市和淮安市。
科學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始終堅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著眼破除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城鄉規劃、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城鄉管理體制等方面,探索建立了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三個縣城為紐帶、重點中心鎮為節點、農民集中居住區為基礎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始終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積極引進國際先進城市規劃理念,先后開展了中心城市發展概念性規劃、湖濱新城概念性規劃、古黃河風光帶景觀規劃等規劃方案的國際招標征集工作,以科學的規劃體系推動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按照“打開通道、拉大框架、擴大載體、富集要素”的總體要求和“北擴西進、南拓東延”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基礎先行”和“城鎮帶動”戰略,全面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打開對外通道方面,大力實施以交通為龍頭的“東向西進”戰略,勒緊腰帶辦交通,自掏腰包搞建設,徹底改寫了宿遷沒有高等級公路、沒有鐵路的歷史,并對接高鐵、機場,建立“虛擬高鐵站”和“虛擬空港”,構筑起宿遷策應沿海開發、對接京滬高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現代交通體系。
大力弘揚創業文化,激發全民創業熱情
宿遷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僅僅是物質和制度機制層面上的進步,還來源于文化上的力量。對發展中地區來說,關鍵是要激發人們內心涌動的致富渴望和創業沖動。
在充分挖掘提煉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我們揚優棄劣、兼收并蓄、融合創新,提出了培育新時期具有鮮明宿遷特點的創業文化,努力營造“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的生動局面。著力在全社會的層面引導并實現“四個轉變”:由認理訥言向明理敏行轉變、由守業守成向創新創業轉變、由重義輕利向利義并重轉變、由大而化之向精心精細轉變,努力把創業文化打造成宿遷的主流文化、品牌文化。
在制度和政策上,我們注重推動創業文化向創業實踐轉變、創業實踐向創業經濟發展,專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的意見》、《關于加快民營企業擴量升級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減輕稅費負擔,加大資金技術扶持,提供規范優質服務,保護和激勵創業行為。全市設立總額1億元以上的各類創業發展資金,專門用于創業培訓、初次創業補貼、創業租金補貼、創業貸款貼息、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和創業文化建設、創業型城市創建等,引導和鼓勵更多的群體參與到創業大潮中來。
實踐中,我們還大力推廣“三來一加”(來料加工、來樣定做、來件裝配、農副產品包裝加工)“創業行動村村行”等全民創業模式,加快發展高效農業和就地加工型工業,做到村村有項目、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事干,引導廣大群眾從農副產品加工中獲益、在打工中賺錢、在經商中致富。
(本報記者 陳華 整理 本報記者 張子恒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