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小微金融活力 推動經濟跨越發展
——何嗣江“來自浙江的若干經驗”報告摘登

何嗣江:現任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曾在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上海理工大學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獲得理學士、工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曾赴日本神奈川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小額信貸領軍人才培養項目”主講嘉賓。
發展小微金融,是實現共同致富的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認為,現代金融過度發展,很容易導致商品的金融屬性遙遙大于商品屬性。所謂商品的金融屬性,就是投資、投機屬性;所謂商品的商品屬性,主要是使用價值屬性。一旦現代金融發展過度,民生性的商品就容易被投資、投機,民生問題就會出現大問題。近年來出現的“蒜你狠”、“姜你軍”等現象,用傳統經濟學生產成本論無法解釋,但用這一觀點就很容易解釋。為金融發展而發展的金融必然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對現代金融業,政府必須監管,不能任其發展。
現代金融過度發展容易引起“馬太效應”,加大社會貧富差距。當前應該大力發展小微金融。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財富如何傳承,如何保值、增值,而小微金融具有“引富助貧”的作用。讓先富起來的企業家辦小微金融,通過服務小微、服務“三農”,最終可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小微金融是經濟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
現代金融不發展不行,過度發展更不行,關鍵在于金融與經濟要協調發展。發展小微金融,就是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尤其在農村,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的良性互動發展,是中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首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經濟學家尤努斯,在2007年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曾指出,全球60%的人口只擁有全世界總收入的6%,這種貧困是制度失靈所致。經濟學家德·索托也曾有一個著名論斷:貧困人群之所以貧困,是緣于其不具有資源資本化的能力。易綱在2006年金融論壇上指出,一個富人或社會精英不喜歡的地方,不喜歡的制度,是沒有希望的;同樣,一個沒有同情心、不幫助窮人,不幫助弱勢群體的金融制度,同樣是沒有希望的。所以,金融業既要做好高端客戶的服務,更不能忽視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大力發展小微金融,可激活或將沉沒的人力資本。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小微金融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一是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金融需求。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調整,必將導致富余勞動力轉移,這就需要金融支持這些轉移的富余勞動力創業,并通過創業帶動再就業。二是城鎮化(城市化)發展中的金融需求。在城鎮化或城市化過程中,失地、離地農民創業需要資金支持,農民集中居住也需要資金支持。三是統籌城鄉發展中的需求,包括工業向園區集中建設資金需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資金需求,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資金需求,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資金需求。四是特定群體創業金融需求,包括高校畢業生,失地、離地農民等群體的創業需求。五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金融需求。
發展小微金融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做好小微金融,要解決服務誰、誰服務、咋服務三個問題。
一是服務誰。小微金融要與大中型銀行錯位發展,做大中型銀行不愿做、不能做、不會做、來不及做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微金融一定不要跟大中型銀行爭搶客戶,要講究“門當戶對”。大中型銀行服務大中企業,是因為地位對稱;小微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同樣是因為對稱。
二是誰服務。小微金融要通過與地方政府聯動,來更好地為小微企業服務。
三是咋服務。小微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一定要有核心技術的支持,包括微貸理念和微貸技術。
發展小微金融,要秉承的服務理念是,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沒有不還款的客戶,只有做不好的銀行。用公式直觀表達,就是:微小貸款 = 弱勢群體 + 零隱性成本 + 可持續發展利率 + 強勢服務 = 微“笑”貸款。
以臺州商業銀行為例。作為全國首家民營控股銀行,1988年6月6日由現任董事長陳小軍以10萬元注冊資金開辦。當時,這家銀行名叫銀座金融服務社,相當于現在的小額貸款公司,僅有6名工作人員。2002年3月,臺州商業銀行成立,注冊資本3億元;2011年,注冊資本達到18億元,上交稅收近2億元。發展之初,最能體現這家銀行“錯位發展”理念的,是營業時間實行朝七晚九,也就是早上7時開門營業,晚上9時打烊;2003年,這家銀行又提出了“打造可以信賴”的“中小企業伙伴銀行”市場戰略;2005年,明確提出“向下走”的小客戶戰略,專攻微貸技術、專注小貸業務。2011年,這家銀行筆均貸款41萬元;獲得小本貸款的60%以上客戶,是首次獲得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而90%以上的貸款,則是無抵押、準擔保貸款。
在發展過程中,臺州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是:沒有不還款的客戶,只有做不好的銀行,放貸對象就是好中選好。具體做法:一是主動營銷,通過散發宣傳單、招聘新人進行掃街式營銷;二是充分融合世界微貸先進技術,設計符合微貸客戶特點的業務框架和流程。放貸對象主要選擇有3個月從業經驗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放貸采取“4品+3表”的流程,即看申請人的產品、人品、物品、行品,電表、水表、工資表。同時還采取本土化調查方式,向小區保安、街道等側面打聽申請人的情況。在銀行內部,則著重建立持續的學習機制與健康的信貸文化,具體包括建立微貸培訓中心,用人上實行新人戰略,客戶經理必須做到日記、周記、案例小結;管理初選“三度”原則:微貸信貸員2%的不良“容忍度”與違規“零容忍度”;“準客戶”失信“零容忍度”等等。他們的主張是:培養客戶“沒錢借錢也要還”的還款意識。
總之,中國已到了發展小微金融和后危機金融的時代,金融的發展一定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投機于現代金融市場獲得暴利之方法將難以復制,服務于金融弱勢群體的小微金融具有可復制性。大中企業,強國;小微企業,富民。后危機時代,實體經濟與金融要協調發展;現代金融也要與小微金融協調發展。
(本報記者楊世智整理 本報記者張子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