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農強民富百業興
——改革開放40年我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 薛硯
成片火紅色的藜麥與天相連,一位農民婦女站在藜麥前望向遠方……這樣一幅蘊含著豐收希望的攝影作品近日成功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照片里的大片藜麥正是由甘肅遠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的全球最大藜麥種植資源庫和科研試驗區,種植面積達3.3萬畝。無獨有偶,近日,我省“隴藜1號”和“隴藜4號”兩個藜麥新品種成功出口到白俄羅斯,填補了白俄羅斯藜麥種植的空白。
從南美洲遠渡重洋來到我省,再由我省一路向西輸出到白俄羅斯,藜麥產業奇跡般地成長,只是改革開放40年來隴原農業巨變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從最樸素的解決溫飽目標開始,圍繞農業特色資源稟賦,突出特色農業發展導向,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物質裝備水平。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省委省政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從“單純求溫飽”到“以特色換優勢”
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曾經為吃飽肚子發愁的甘肅,如今多項特色產業躍居全國前列。
1978年到2017年,我省的蘋果種植面積由34萬畝增長到470萬畝,產量由4.29萬噸增長到383萬噸,面積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2位和第5位;
馬鈴薯種植面積由418.59萬畝增長到1083萬畝,產量由47.05萬噸增長到1300萬噸,面積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3位和第2位;
中藥材種植面積由22萬畝增長到451.58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
……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打破“以糧為綱”單一經營的農業結構,緊緊圍繞各地農業特色資源稟賦,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以特色換優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種養結構、產業結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持續加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持和培育力度,大力發展“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小而美”和“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的特色農產品。
2017年,全省特色優勢作物面積達到3313萬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初步形成了草食畜、優質林果、高原夏菜、優質馬鈴薯、道地中藥材、現代制種等特色優勢產業,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省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牛羊肉生產供給基地之一。花牛蘋果、平涼金果、靜寧蘋果、禮縣蘋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櫻桃等優質果品品牌享譽全國。2017年,高原夏菜外銷達820萬噸,形成了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輻射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蔬菜供應中心。全省脫毒種薯生產面積123.5萬畝,原原種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我省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瓜菜花卉制種基地和全國重要的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還形成了包括隴南山地、隴中隴東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東部和河西走廊荒漠等在內的較為成熟的中藥材種植區。
從“靠天吃飯”到“靠科技吃飯”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加快實施以機代牛推進計劃和農業機械裝備提升工程,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以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加快普及和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與1978年相比,2017年,我省農機總動力由323.96萬千瓦增長到2018.6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由5.32萬臺增長到81.9萬臺,機耕水平由26%提高到79.1%,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12.4%提高到53.9%。
不僅如此,國家先后啟動“三西”建設項目、景電調水、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引洮供水等一大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水利工程,大規模開展了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和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省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隨著生產條件的日益改善,我省農業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按照基地支撐、特色成塊、產業成帶、集群發展的思路,推動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布局、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初步走出了一條農牧結合、產加配套、糧飼兼顧、種養循環、集約發展的甘肅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目前,我省已累計創建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360多個。2018年與1978年相比,我省牛、羊、豬、雞良種化程度大幅提升,成功培育了第一個國家級高山寒旱草原生態區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已實現脫毒種薯全覆蓋;2017年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69萬畝;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面積1614.7萬畝、農田高效節水技術實施面積1010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
如今,在農業科技強大力量的支撐下,我省在糧食連年豐產的基礎上,實現了農產品生產能力全面大幅度提升,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
從“填飽肚子”到“鼓起錢袋子”
10月,天水市麥積區利橋鎮秦嶺村的貧困戶王秀霞高高興興地拿到了今年入股木耳種植合作社的800元分紅。不僅如此,她還在家附近的木耳基地打工掙了1600多元。
“不耽誤自家農活,還能在家附近打工,多虧黨的好政策,咱農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王秀霞說道。
去年,秦嶺村結合農村“三變”改革,為全村引入包括木耳種植、土蜂養殖等多項致富產業,借助“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土地、資金、勞務、技術“無物不股”,村民領分紅、掙工資,增收渠道更多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農業農村改革始終堅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堅持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內容,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向農業深化改革要活力、要動力、要紅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產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土地有了“身份證”,農民吃上“定心丸”。從2015年開始,我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截至2018年6月,共發放承包經營權證442.43萬本,發放率達到96.72%。
2015年,農業部還在隴西縣啟動實施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拉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
2017年下半年,農村“三變”改革在隴原大地全面鋪開。以股權為紐帶,我省整合農村、政府和社會的各種資源注入產業發展,形成了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聚力合力,既壯大集體經濟,更促進農民增收。
如今,我省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特色農業、畜牧養殖、勞務輸出、轉移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突出亮點,與1978年相比,農民人均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已由110.25元增長到8076.1元。農民住房、醫療、教育條件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農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