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全國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甘谷縣喜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光榮稱號。縣委副書記、縣長申君明參加表彰會。甘谷縣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經驗做法在會上作了書面交流。
據了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是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由國土資源部具體組織開展的一項國家級達標評比表彰活動,旨在貫徹節約資源基本國策,落實節約優先戰略,提升國土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10年啟動以來,已連續舉辦三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通過組織申報、資格審查、綜合評審、實地考察、第三方調查測評等程序環節,綜合各方測評結果,經國土資源部2016年第十次部長辦公會審議,甘谷縣被評為全國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

近年來,甘谷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國土資源部“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的工作定位,立足人多地少、山多川少縣情實際,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開源與節流并舉”,牢固樹立并踐行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統籌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突出制度、管理、模式、技術“四個創新”, 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升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強化源頭剛性約束,先后出臺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區用途管制制度》等7項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制度體系,保障國土資源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提升資源保護水平,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千方百計提高土地質量,近四年先后爭取投資1.7億元,完成土地開發整理11.56萬畝,新增耕地1.35萬畝,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探索建立了重要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礦產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100%;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向基層延伸,組建了鄉鎮國土資源執法隊伍,實現了國土資源管理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堅持向盤活存量要空間,向產業集中要空間,向舊城改造要空間,深入挖掘土地資源潛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復墾工礦廢棄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2012年以來,累計清理低效利用土地和閑置存量建設用地22宗211畝,已完成供地157畝;堅持走“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路子,采取政府搭臺、招商拉動、企業唱戲的辦法,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冀城工業園、甘谷物流園、大像山文化園等三個重點產業園區,并采取招商引資、“出城入園”等戰略,積極引進了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高效利用了土地,節約土地達到25%以上;同時,積極推進城市棚戶區改造,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著力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科學引導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提高了城鄉土地使用效益。進一步優化國土開發空間,堅持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嚴格控制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形成了鮮明的節約集約用地導向;積極推進土地分層使用,鼓勵建設高層建筑、開發地下空間,盡可能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容積率,增加綠地面積,配套建設地下停車場和人防工程;積極探索城市公共服務與社區規劃相統一的發展模式,在甘摩廠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綜合布置了教育、醫療、商業、休閑、社區管理等公共設施,改變了各自選址、分散建設的傳統模式,有效解決了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矛盾,為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