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創新載體激活力,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甘谷縣大石鎮堅持以“強保障、促振興”為目標,抓班子促活力、抓黨建促治理、抓產業促振興,奏響鄉村治理“和諧音”,打造鄉村振興“新模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的“大石路徑”。
抓班子,促干事創業激活力。立足支部新作為、黨員發揮新作用、班子干事創業有活力,大石鎮建立“村干部——村后備干部——優秀人才”培養鏈條,不斷建強隊伍,優化鄉村振興主力軍結構。一是強化隊伍建設,著力提升班子戰斗力。采取“選、考、引、派”等辦法,培養鄉村好干部,實現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一肩挑”22村,選聘大學生村文書25人,3名省聘專業化管理書記提拔到副科級領導崗位,進一步加強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凝聚鄉村振興發展合力,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二是不斷增強村黨支部黨員隊伍鄉村振興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宜居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開展“黨員模范戶”“黨員先鋒標兵”評比活動,形成農村黨員“頭雁效應”,有效發揮農村黨員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先鋒模范作用。李灣村尉軍林同志榮獲縣級“優秀共產黨員”,推選為市人大代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打通王川至李灣通村公路,硬化了村組巷道,完成村莊美化、亮化、綠化工程,村班子執行力、戰斗力、公信力顯著提升,李灣村被評為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三是引進優秀人才,建強人才后備軍。相比讓異地人才“引進來”留下創業,能使本地人才在本土“走下去”干事更容易。全鎮各村把排摸出鎮域內走出去的不同領域優秀人才,作為重點對象列入人才庫,將有意回鄉創業的優秀青年企業家納入村干部后備力量庫,千方百計把他們“引”回家鄉發展。趙武余就是引進留下來發展的優秀企業家之一,他發揚致富不忘桑梓,傾情回報家鄉優良傳統,在大石磚廠面臨倒逼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努力,重新辦起大石裕泰新能源環保磚廠。從最開始的一條車間,慢慢發展到現在年產近1.08億塊標磚、收益近4500余萬元的鄉鎮明星企業,吸納周邊務工群眾60余人,本地8輛運輸車編入磚廠運輸隊,帶動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創收致富。
抓黨建,促鄉村治理提質效。緊扣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樹立“干就干最好、爭就爭一流”工作理念,精心編制“作戰圖”,將重點工作具體化、責任化,推動各項重點工作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完成。一是堅持“六治融合”為牽引,“四抓兩整治”為重點,對支部黨員設崗定責。堅持年初承諾亮目標,年底踐諾看成績工作機制,相繼建成馬川、中莊、貫寺、李灣、大石5個黨建示范點,打造安禮公路沿線黨建引領發展示范帶。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大石政務通、智慧黨建云等平臺,由科級領導帶隊,逐村征求各方意見建議,邀請每個村在群眾中威望高、有公心的人參與《大石鎮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制定工作,讓群眾多方參與鎮域事務規劃和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隊,制定村規民約,廣泛開展“崇文重教”“鄰里和睦”“孝老敬親”“擁軍愛軍”為主題的“最美家庭”選樹表彰活動,引導群眾依法依規辦事、破除成規陋習,村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開展黨組織示范共建,推行網格化管理,結合“結對關愛”行動,通過支部結對黨員、網格長結對網格員、網格員結對群眾,把全鎮721名黨員、215名村組干部、195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充實到網格管理隊伍中,實現結對聯戶“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三是依托法治長廊教育引導廣大村民學習法律知識,組建法律明白人志愿隊,開展普法宣傳、法律援助等志愿活動220余次。突出“絲路小鎮、人文大石”主題,把鄉村治理與人文大石建設結合起來,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與貫寺、牛川、馬川等安禮公路沿線鄉村示范帶建設;充分挖掘各村獨特人文資源,在25個行政村開展“紅色文化”“孝賢文化”“農耕文化”“商貿振興”“耕讀傳家”“誠信敬業”“民俗文化”等17個類型鄉村治理示范村建設,走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路子。
抓產業,促鄉村振興謀發展。圍繞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確立“產業為本、生態為要、文化立鎮、商貿活鎮”總體思路,確定依托清溪河橫貫全境、沿線土地平坦的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一條;依托傳統產業,創建“東椒西果”現代農業產業園兩個;建設南北片區萬畝產業基地兩個;打造人文大石文化名片一張的“1221”重點工程,全力實現創建渭北山區鄉村振興示范鎮奮斗目標。一是不斷強化政策支持,打造河南、中莊、李灣、榆川等6個糧食生產示范點,整治撂荒地2200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73441畝,有效解決群眾種糧難、產業“散、小、弱”等問題,全力保障群眾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針對北山村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婦女隨子女進城“陪讀”,一些偏遠田地無人耕種現狀,通過爭取高標準農田項目支持完成土地平整1100畝,依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成立2支農機服務隊,組織村組干部和公益性崗位,對全村300余畝撂荒地整治,招商引進甘肅騰九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流轉土地種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500余畝。二是以招引重點項目為推動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重點建設“東椒西果”兩個產業園區,以貫寺椒之源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建成集花椒新優品種培育種植、技術培訓、冷儲、深加工、營銷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占地1060畝;以王川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中心,建設新優果品發展示范產業園,占地1530畝,發展矮化密植蘋果1200畝、大棚櫻桃25畝,露天櫻桃60畝,梅花鹿養殖場一處,魚塘一處,輻射帶動其他村建成1.8萬畝蘋果產業基地。馬川村蘇家川是最大的峽口平坦區,“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以“東椒西果”產業整體布局為牽引,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在大石馬川區域新建矮化密植蘋果300畝。三是全力發展“小拳頭”產業,把“庭院經濟”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突破口,加大產業項目資金支持,在“獨一份”“特別特”上做文章,“小拳頭”產業遍地生花。精心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扶持發展北山甘園香醋、馬川老豆腐、蘇家川油餅、王川麥稈畫等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采取現代活框養殖技術,在中莊、曲坪、武屲等村發展中蜂養殖產業,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曲坪村養蜂能手劉全武在自家麥場養殖土蜂120多箱,年生產土蜂蜜1500多斤,年收益16萬元左右;2023年大像山旅游文化節期間,甘園香醋日銷量3000斤以上,總收入達8萬元左右。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