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果 成都報道
“搞地震研究的都知道尼泊爾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帶”,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準確預知發生的時間”。
事實上,自2000年后,國內外已經有多名地質學家對位于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的尼泊爾表達憂慮,認為從歷史經驗推測,該地區已經積累了足夠爆發一次高等級地震的“能量”。
4月25日,地質學界擔憂的“能量”最終爆發—尼泊爾旅游勝地博克拉發生8.1級左右強烈地震,目前遇難人數已經超過3000人。
兩大板塊的擠壓
在近15年的時間,尼泊爾不斷被世界各地的地質學界警告。
美國《科學》周刊在2001年8月24日曾刊文警告說,喜馬拉雅山脈將發生一次、甚至數次特大地震,震級將超過里氏8級。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地震研究者嵇少丞也一直對尼泊爾有所擔憂。
2010年,嵇少丞在美國探索發現頻道的一檔科普片《大陸苦旅:地質與生命的內在聯系》中擔任解說嘉賓,他在里面稱,“尼泊爾將有發生巨大地震的危險性,因為那里的逆斷層已經超期服役很久了。”
逆斷層是一個地質構成的專有名詞,是主要由兩個斷裂的地質板塊水平擠壓與重力作用而形成。
在尼泊爾附近,由于印度板塊不斷向亞歐板塊擠壓,存在著一個綿延數千公里的巨大逆斷層帶。
進一步講,印度次大陸和亞洲大陸曾經是兩個完全分離的板塊,但隨著板塊的漂移,4千萬年前這兩個板塊碰撞在一起,印度板塊開始不斷地向亞洲板塊擠壓,每年的擠壓速度大約在3毫米-45毫米左右。這兩大板塊的擠壓,不僅誕生了喜馬拉雅山脈,而且隨著板塊持續擠壓,所產生的壓力會不斷集聚,當板塊斷裂帶無法承受壓力時,便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釋放,而地震便是這種壓力釋放的最主要表象。
而在中國西藏和尼泊爾交界處,即喜馬拉雅山南麓,發育著三條主要的斷裂,分別是從南向北依次是主中央斷裂(MCT,Main Central Thrust)、主邊界斷裂(MBT,Main Boundary Thrust)和主前斷裂(MFT,Main Frontal Thrust)。
嵇少丞說,“尼泊爾東部1934年1月15里發生過大地震,造成10600人死亡,這次地震斷裂發生在上次的西邊,估計是主邊界斷裂帶上”。
對于此次地震的性質,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計算得出的震源機制解,表現為低角度逆沖斷層(走向約290,傾角10°) 推覆方向由北到南,當地東西向山脈(屬于喜馬拉雅山脈)一下子長高了幾米, 引發一系列地表破裂過程及其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雪崩。
事實上,印度板塊對亞洲板塊不斷的擠壓,其作用不僅表現在中尼交界地帶,“汶川地震、蘆山地震以及云南持續的地震,都和印度板塊對亞洲板塊的擠壓有關系”,陳會忠說。
“沒有人知道何時發生”
即使現在的地質科學已經對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斷裂帶有了充分的了解,依然無法準確判斷地震何時會發生。
在本次地震發生的一周前,加德滿都曾經召開過一次地質災害的研討會,有消息指出:該會議對尼泊爾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了預告,但被忽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加德滿都的研討會并不是針對尼泊爾這次地震的問題,而是一個非政府組織的研討會,目的是為了提高當地的防震減災意識。
“地震預測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難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他的機構從2008年汶川地震后便致力于地震預警的研究,但亦是基于地震發生后的地震波比電波傳輸慢的原理,王暾認為基于現有科技條件,無法準確對一個地區即將發生的地震做出判斷。
比如,中國地震局每年亦會在年底召開下一年度的地震趨勢研討會,列出每一年地震重點關注的區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了2014年和2015年的“中國大陸地區地震重點危險區”,發現其中存在70%左右的重合。
中國地震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稱,“我們可以給出中國的地震重點監測區域名單,但這些區域今年會不會發生地震,何時發生,不在我們的職責范圍內”。
進一步講,上述學者稱,“即使我們可以預知某個區域將發生大的地震,也不能貿然告知社會公眾,在時間、地點、等級三要素不確定的情況下,盲目發布信息不僅會引發民眾恐慌,據此所產生的經濟損失也無力承擔”。
比如在蘆山地震前57天,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根據一系列實地考察數據預測:雅安一帶將發生6-6.9級地震。但他們預測的發生時間范圍是2月25日至5月10日之間,而可能發生強震的區域僅能精確到一個南北跨度大于100公里的區域。
陳會忠說,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防震減災法》,只有省級以上的政府部門才有發布地震預報的權力,“但中國真正依靠政府發布地震預報,只有1975年的遼寧海城,而對地震預報,更多的是地震研究員依靠填寫內部的地震預報卡來反映情況。”
而王暾正計劃在尼泊爾鋪設地震預警裝置,“目的是通過地震預警,使得部分民眾能在地震波到達前獲得逃生機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