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9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白林)涉嫌色情淫穢出版物、各式各樣的性用具、令人不忍直視的露骨演出,戴上“性文化”的面具后,堂而皇之登上“性博會”展臺,引來不少人包括青少年爭相圍觀。終于有人對這樣的現象看不下去了,這次站出來的仍是萬能的“大媽”。近日“西安大媽在性博會外發表反色情演講”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起很大反響。
有人認為她們古板落后、荒謬可笑,畢竟國人對性的認識已經愈發開放自由;也有人認為她們雖然言語有些極端,但用心良苦,切中時弊。專家表示,我國“性教育”還沒有及時跟上,而性用品和所謂的“性文化”卻非常泛濫,嚴重侵襲青少年。大媽的擔憂不無道理,它戳中了青少年的“黃禍之痛”。
墮胎:從害羞到習慣,從習慣到微不足道
“現在小學一年級,都出現了早戀的現象”“很多女生穿著暴露,早熟現象嚴重”“青少年人流墮胎的案例在日益增加”……河北多名教師向記者反映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色情泛濫的直接后果就是墮胎現象增多。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孟亞麗說,臨床實踐發現未婚墮胎問題越來越嚴重,且呈年齡越來越小趨勢,我接觸到年齡最小的僅14歲。“一覺醒來,煩惱了之”等不良廣告泛濫,而正確的科普、健康的知識太少,導致許多少女誤入歧途,許多人留下終身的傷痛。
“目前,在早戀、性開放、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無痛人流’無害等不良現象和看法的誘導下,墮胎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委員會常務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魏續臻說。
吉林大學在校研究生王晶說,還記得一次和同學從食堂出來,一位姐姐熱情地過來給我們面巾紙,打開的時候大家紅著臉扔進了垃圾桶或是塞進了包里,因為上面都是無痛人流廣告。走在街上,無痛人流的廣告詞無處不在,人們對于墮胎已從害羞到習慣,從習慣到相信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據魏續臻介紹,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大中城市特別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同居、未婚先孕、墮胎現象嚴重。頻繁墮胎,會引發相關疾病,甚至導致以后無法懷孕。
一些專家擔憂,社會對同居、包二奶、養情婦、一夜情、錢色交易、權色交易等的接受度的上升,以及這類信息的無障礙傳播,置青少年于色誘大染缸里,對于那些情竇初蒙又不懂得保護自己的青少年誘惑力是巨大的,甚至是難以抗拒的。
性教育:老師很羞澀,學生覺得太保守
在過去,人們很自然會把這些現象歸結于青少年性知識的缺乏,呼吁學校加強性教育。而對于現在的青少年,問題真的只是知識匱乏嗎?
“同學們在一起聊天說到性話題時,大家很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某某專家、某某教授、某某學者說的什么什么觀點,他們說追求性自由是人們正當的需求,人生短暫,應該及時享樂。同學們說的是那樣的自信,仿佛在說真理一樣。”王晶說。
一些教師反映,青少年通過互聯網、影視、漫畫、活動等渠道,對性知識的了解并不比成人少,也不會因為涉及到性而感到羞愧。同居、權色交易、一夜情等這些看似與青少年相距甚遠的字眼,在他們眼里卻并不陌生,他們的接受程度已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如今,老師在普及性知識的過程中甚至有些羞澀,而學生卻覺得學校太保守了。”石家莊市五十七中教師宋芳說,互聯網、電視、雜志等正在與學校和家長爭奪青少年的性觀念,在大量少兒不宜的信息侵蝕下,學校只言片語不成體系的性教育課程顯得力量微薄。
河北掃黃打非人士韓豐聚說,現在一些出版物,表面上是性教育,實際在宣揚傳統倫理假道德、性的選擇權是個人自由等觀念,對青少年影響很大。
呼吁:要著重性倫理、性道德教育
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一筠說,在社會大環境一時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只有性知識的性教育,只能適得其反。沒有性倫理、性道德的性知識教育,往往變成一種刺激和誘導。
宋芳說,青少年的性教育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性知識的普及。簡單性知識的普及,讓不少學生認為這是成長的自然現象,甚至有學生錯誤地認為學校并不反對婚前性行為。
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朱琪說,學校和家長應該在傳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同時,著重性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既重視人的生物性,又注重人的社會性,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中國反色情網負責人夏海新說,除了加強學校家庭教育,對于日益泛濫的人流無害論、性開放思想、色情泛濫的現狀,社會一定要有正面聲音。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葉凌孜表示,要警惕一些不良文化背后的利益推手,不要讓一些人為了謀利誤導我們的青少年。(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