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迎面而來,2006年就這樣成了背影。“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我們再一次轉過身去,看看我們用心走過的旅程。
關鍵詞一:房價飛漲
“房價”這個詞被炒得越來越熱了,可是蘭州人的心卻漸漸涼了下來。2006年,蘭州的房價一如夏天的天氣一天熱似一天,每平方米3300元至4500元的房價不禁讓蘭州市民望樓興嘆。
面對著3500元的均價,多數人在問“我什么時候才能買得起房子”。2006年準備結婚的小段整日奔波于各大樓盤,聽介紹、看房子、比價格,希望淘出還能接受的房子,可是現實讓他感到囊中羞澀,他在QQ簽名上終日掛著“現房3600元,期房3100元,還讓不讓人活了……”
2006年5月,小王以每平方米3200多元的價格在黃河北的一個樓盤定下了近10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10萬元,除了自己工作幾年積攢的錢之外,有父母添的,還有借的。盡管月工資3000多元在蘭州市已經算不錯的收入了,但在簽下20年的按揭合同之后,小王仍然覺得一座大山壓在了身上,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在定了房子的第二個月,當售樓顧問告訴小王,他的房子每平方米又漲了100元的時候,小王不知道是不是該慶幸自己“下手早”。二手房市場亦然如此,在蘭州石化上班的小韓5月份花5萬元買了一套30多平房米的二手房,年底時這套房子已經升值到6萬元。
蘭州市民在為買不起房子而苦惱的同時,也在發出疑問,蘭州的房價為什么漲得這么快。人們在想蘭州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西南等城市,在西北也僅高于西寧,可是每平方米3300元至4500元的房價卻位于西北之首。分析家把蘭州房價瘋狂暴漲的原因歸咎于攀比和開發商的不滿足心理。《大腕》里的那句臺詞“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在蘭州演繹出了現實版本。蘭州房價不到一年時間,每平方米暴漲1000元,早已超出了蘭州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再者,新城區建設速度過慢,房地產開發擠壓在老城區“拆舊建新”,稀有的土地資源和稀有的房子,擠壓抬高了蘭州房價。
在“三到五年內房價必降”的預測聲中,更多的蘭州人對買房持觀望態度,等待房價回落。
2007年,蘭州房價還會繼續漲嗎?
關鍵詞二:赤日炎炎
2006年的夏天,著實考驗了一把蘭州人的耐熱能力,這個夏天成了人們記憶中自2000年后的又一個“熱辣”夏天。2006年僅六七月份超過32攝氏度的高溫天數就達到32天,比2000年同期的高溫天氣多了10天,創下了近6年來的“桑拿天”數之最。氣象臺多次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省內大部分地區將出現34攝氏度至39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局部地方將達到40攝氏度。
人們提到2006年的夏天仍然“心有余悸”:沒有風的“桑拿天”蒸得人們頭都暈;公交車站點隨時供應消暑的綠豆湯;環衛部門增加對城區綠化帶的澆灌次數;電風扇、空調、淋浴器陸續被人們搬回家;街頭的涼傘下總是有很多人喝飲料納涼……
持續高溫和降水持續偏少帶來的還有蘭州50年不遇的旱災,大部分地方相繼出現春旱、夏初旱和伏旱的“三連旱”。蘭州市區降水量為1974年以來歷史最低值,榆中局部地方絕收。
關鍵詞三:私車解掛
2006年對于蘭州市的“私車一族”
絕對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從2006年9月1日開始,實行了10多年之久的私車掛靠制度正式廢止,私車終于可以姓“私”了。本報及省內其他媒體曾對蘭州市私車掛靠制度這一“怪胎”進行了多次報道,引起了全國眾多媒體關注。眾媒體直指這種制度的不合理性,在相關部門介入調查之后,車輛管理部門終于停止了私車掛靠制度。解掛當日就有眾多車主到現場辦理解掛手續。2006年10月買了新車的胥先生說:“我的車可真的在我名下了。”
雖然私車解掛了,但是車輛管理部門對解掛車輛所設的“門檻”又遭到了眾人的質疑,必須繳納3.5%的二手車過戶交易稅,車主對這種“自賣自買”的政策感到費解;此外,按照新規定,私家車主必須在其常住地,選擇一個有車單位、社區、交通安全組織或者機動車駕駛員服務中心,每月參加1次交通安全學習,否則將不予辦理年度審驗等業務,車主們驚呼這不過是“掛靠”的另一種形式而已。
2007年,我們期待私車上牌制度更趨合理完善。
關鍵詞四:治理狗患
2006年按說應該是“狗狗”們的本命年,可是在這一年城市里這些“養尊處優”的狗狗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治理狗患“運動”于2006年10月拉開了序幕。
城市里養狗的人多了,事情也就多了:狗狗傷人事件頻發,據蘭州市西站的一個社區診所醫生介紹,他曾一周內治療過4位被狗咬傷的患者;狗破壞公共環境也是人們所厭惡的,小區、街道、公園草坪里隨處可見狗糞;此起彼伏的狗叫聲擾民;狗越養越多,也越養越大,巨型犬走在街上難免嚇人……
有人說,“狗不教,人之過”,所以有人發起了一場“文明養狗”的簽名活動,并起草了一份《文明養犬公約》,呼吁市民從自身做起文明養狗,畢竟文明養狗才是真正愛狗的表現。與此同時,蘭州市公安局等四部門于2006年11月聯合下發了相關通知,警方在15天內對全市所有犬只進行了摸底登記。
關鍵詞五:最低工資
2006年我省最低工資提高了。8月份,省政府下發通知調整了全省最低工資標準地區類別和最低工資標準,并首次發布了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全省最低工資標準地區類別由原來的三個類別調整為四個類別調整后,現最高標準比原最高標準提高了90元,最低標準提高了20元。最低工資標準具體是:一類地區430元/月,二類地區400元/月,三類地區360元/月,四類地區320元/月。
此次最低工資調整是我省10年中的第三次調整。1996年蘭州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80元,2000年調整為280元,2003年再次調整為340元。
最低工資提高了,但對于下崗再就業的張建民來說,每月445元的收入和低保補助要求一家四口還是要緊巴巴地過日子。他的“記賬本”上記錄著每一筆開銷,他說如果每月全家生活費超過400元,那下個月就得把錢從嘴里“摳”出來,要不然,孩子上學就成問題。
如此看來,最低工資的上調幅度依然不能適應物價的上漲速度,因此有關專家呼吁:應建立更合理的最低工資調整與增長機制,在最低工資標準中引入影響民生的“幸福指數”。
關鍵詞六:物價上漲
2006年從年初到年底,不斷有物價上漲的消息傳來:電價漲了,牛肉面價漲了,汽油價漲了,糧油價漲了。外地面粉公斤裝每袋漲5元左右,省內面粉每袋也上漲了2元;東北產5公斤袋裝大米每袋上漲了2元,菜籽油由原來的每公斤7元漲到了9元到10元,普通家庭的主婦們后悔在漲價前沒多買點存下。不僅如此,花椒、辣椒等調味品也有不同幅度的漲價。漲價在菜市場也有了明顯體現,經常去市場買菜的人會發出感嘆“今年菜怎么這么貴啊”,的確,市場上,除了白菜、芹菜等,其他菜都很貴,就連最普通的土豆今年也漲價了。菜販們也有同感:“今年菜都漲了,我們批來的價就高。”
2006年,蘭州市召開了兩次聽證會,對全市開征收垃圾處理費和調整公交卡優惠幅度進行聽證,讓蘭州人脆弱的神經又緊張起來,最終在人們的一片反對聲中,此兩項暫時不做調整,人們總算松了口氣。
天然氣也在“預謀”漲價,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天然氣要漲價,那么每年僅冬季供暖一項自己就得多掏500多元。
關鍵詞七:空氣污染
相信很多蘭州市民對2006年的冬天都會記憶猶新,11月供暖以來,蘭州灰霾天氣也驟然增多。人們在一場冬雪后享受了幾天的好空氣后,就又進入了無盡的“濃霧”籠罩之中。污染無疑成為這個冬天省城各家媒體報道的重點,相同的“濃霧遮日”的圖片也見諸于各大門戶網站首頁。12月16日蘭州出現2006年的首次重度污染,污染指數達到500,居全國之首,之后污染的天氣持續一周多還沒有好轉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