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金昌>>正文 |
甘肅“古羅馬軍團后裔”懸案探秘(圖) |
(2007-3-11 20:30:23)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瀟湘晨報 打印本頁 |
|
|
專題整理/本報記者林瓊
甘肅。永昌縣者來寨村。
一群長相與附近居民迥異的人:碧眼、深目、高鼻,甚至一頭金發,一身紅色皮膚。他們的祖先是傳說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軍團”?
目前,對該地村民的基因檢測工作正在進行。
永昌縣生活著一些特別的人,他們除了高鼻梁、深眼窩、黃胡須、卷頭發之類的特征外,有人眼球呈灰綠色,有人呈藍灰色。
3月2日,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派出的攝制組抵達甘肅永昌縣,他們試圖在茫茫戈壁中尋找羅馬“東征軍”流亡者的痕跡。
關于永昌縣者來寨村是否居住著羅馬軍團后裔,在國內外學界爭論不斷。
當這個偏遠的地方和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攀上關系后,縣城新建了“驪靬賓館”;鄉鎮出現了“羅馬商場”;橫貫縣境的國道旁修建了“驪靬懷古”三人雕像,中間男子是峨冠長袍的漢儒,左右兩旁一男一女異域長相,男子身著類似古羅馬士兵的頭盔鎧甲;新編《永昌縣志》,簡要記載了安置“羅馬降人”的史話;甚至有人以“驪靬縣”代稱永昌縣。
被認為“羅馬軍團”后裔最集中的者來寨村,1999年更名為驪靬村,村里一段古城墻已被石柱鐵鏈圍起,正中樹立一石碑,刻著“驪靬遺址”。村口建了一個羅馬風格的方亭,被稱為“驪靬亭”。
[發現]
宋國榮的電腦桌面就是當地一個滿頭金發的小姑娘的照片,完全沒有黃種人的特征。
謎團一:長相與“羅馬軍團”有關?
走在永昌街頭,并沒見到集諸多歐洲人外貌特征于一身的人。
當地人說,這些長相和他們不同的人大多是農民,平時不太進城,主要散居在者來寨、杏花村、河灘村、焦家莊等幾個村落。
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宋國榮的電腦里,收集了一些居民照片,除了高鼻梁、深眼窩、黃胡須、卷頭發之類的特征外,有人眼球呈灰綠色,有人呈藍灰色。宋的電腦桌面就是一個滿頭金發的小姑娘的照片,完全沒有黃種人的特征。
據統計,目前永昌縣具明顯歐洲人外貌特征的有60多人,具不明顯特征的有200人。
此前,2003年7月,永昌縣曾發現99座西漢古墓。墓葬中有100多具尸體,均完好無缺。尸體骨骼扁圓,體形高大,男性骨骼一般都在180厘米以上,女性多在160厘米左右。顱骨明顯有別于漢族人,頭顱眼窩呈方形,眉骨凸出,下顎骨方,并發現有棕紅色或褐色的頭發,這些骸骨頭上均有傷,顯然不是自然死亡。
這群死者究竟是什么人?
解讀:考古發現只能說明西漢時期,西方人或者是具有西方人骨骼特征的人曾在永昌縣境內生活過。
不能排除這些遺骸屬于羅馬人,也沒有辦法證明它們屬于羅馬人。即使他們是羅馬人,也不能確定他們與神秘失蹤的“羅馬軍團”有關系。漢代這一地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往來東西方商賈眾多,中外民族之間雜婚混血很自然,當地一些村民長得像歐洲人不足為奇。
另外,當時羅馬帝國征戰地域廣泛,“羅馬軍團”有可能就地征兵,即使證明他們不是羅馬人也不能確定他們就一定與“羅馬軍團”無關。
所以這些體貌特征與“羅馬軍團”并無必然聯系,只能充當次要佐證之一。
[爭論]
戴維·哈里斯無意中聽到“驪靬”這個詞后,決定留在中國。
謎團二:“驪靬”是什么?
近年來關于甘肅“羅馬軍團”懸案的爭論開始于澳大利亞人戴維·哈里斯的尋找。
戴維·哈里斯1981年參加學術研討會時聽到有一支古羅馬帝國軍隊東征失敗,對其命運產生興趣。1989年3月他到中國考察,從中國學者那里聽說曾存在一座叫做“驪靬”的城池,便決定留在蘭州大學任教,與中國、澳大利亞和蘇聯三國史學家一起研究“驪靬古城”,后來認定這座古城就在現在甘肅永昌縣境內。
“驪靬”這個名稱到底隱含了什么秘密呢?它真的在甘肅嗎?
支持者:驪靬縣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驪靬,《漢書·張騫傳》作犛靬,顏師古注:“犛靬即大秦也,張掖驪靬蓋取此國為名耳。驪犛聲相近,靬讀與軒同。”顯然,驪靬縣以犛靬國而得名。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大秦,也就是說驪靬縣因羅馬帝國而得名。
反對者:清華大學史學家張緒山教授卻認為,《后漢書·西域傳》稱:“大秦國一號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因此犁靬國可能是被羅馬帝國吞并的某個國家,地處西亞一帶。
公元前53年,突圍的羅馬軍團從歷史學家的視線里神秘失蹤了。
謎團三:“羅馬軍團”來過這里嗎?
根據史料描述,公元前53年(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三大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為了爭奪權力,率7軍團約4萬多人向東遠征安息(今伊朗),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圍殲,兵敗,僅其長子率6000人突圍。之后,這支成功突圍的羅馬軍團就從史學家們的視線中神秘消失,成為羅馬史上的一個謎團。
支持者:事實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牛津大學的德效騫發表過《古代中國境內的一座羅馬城》。他認為,這些“羅馬軍團”可能有一部分逃到了匈奴在都賴水畔(藥殺河與巴爾喀什湖之間)建立的郅支城。
他們的依據是《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在郅支城出現了一支“奇怪”的軍隊,他們在郅支城外用柵欄做成的“重木城”;其中百余人操練“魚鱗陣”。所謂“魚鱗陣”可能是羅馬陣列——龜甲戰陣。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羅馬軍隊的作戰特點,他們很可能就是失蹤了17年的“羅馬軍團”。
反對者:原北京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歷史研究所主任常征認為,編木或夯土為城乃中國一直以來的習慣,外城為郭,內城為城又是中國古代的通制。而且,《左傳》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載: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鄭莊)公,以魚麗之陣……。以這些作為判斷羅馬軍團的根據,非常牽強。
“驪靬,大秦也,張掖驪靬縣為西域蠻族而置。”
謎團四:“驪靬縣”安置了“羅馬軍團”?
在東漢時期的《漢書集解音義》中出現過這樣一段話:“驪靬,大秦也,張掖驪靬縣為西域蠻族而置。”并且《后漢書》也有一條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
支持者:驪靬縣因“西域蠻族”中以羅馬人居多才得名,因為人數眾多就更有可能是流亡的“羅馬軍團”。
反對者:張緒山教授說,據《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令置武威、酒泉兩郡,后十年即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酒泉置張掖、敦煌兩郡。許慎《說文解字》“靬”下曰:“武威有麗靬縣。”也就是隸屬張掖郡的驪靬縣,很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1年從武威劃分到張掖的。置縣時間遠遠早于公元前53年,設置該縣與“羅馬軍團”毫無瓜葛。
[研究]
羅英鷹鉤鼻,綠眼珠,一頭卷發,具有46%的歐洲血統;蔡俊年一頭黃發,鷹鉤鼻、藍眼睛、白皮膚,被鑒定為56%的歐洲血統。
謎團五:基因分析能否揭開真相
2004年,當地村民羅英曾在北京接受了血液化驗,羅英鷹鉤鼻,綠眼珠,一頭卷發,根據化驗,他具有46%的歐洲血統。2005年,綽號“蔡羅馬”的當地村民蔡俊年在上海進行了DNA檢測,蔡俊年一頭黃發,鷹鉤鼻、藍眼睛、白皮膚,這次鑒定結果為56%的歐洲血統。
而早在2003年5月,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院《河西走廊驪靬人群體遺傳研究》項目便對驪靬村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檢測,采集91名外貌“奇異”的村民全血樣進行DNA分析,這次研究意在搞清楚這些村民遺傳基因發源地。
解讀:《河西走廊驪靬人群體遺傳研究》項目負責人謝小冬說,整個科研項目仍在按原計劃進行當中,將于2008年結項。研究人員對DNA的分析,只是獲得群體遺傳學的第一手資料。根據實驗結果,可以肯定地說,這些人的基因與維吾爾族、古匈奴(如蒙族)的基因相差很遠。然而,DNA鑒定結果并不能直接說明這些人是不是古羅馬軍團的后裔,只是劃出一個大致范圍,再結合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知識做出推測。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