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為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授牌。謝愛仁 攝
立足新起點 實現新跨越
寫在金昌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際
春天是美好的季節;信心是最暖的陽光。
2010年,自然的春天姍姍來遲,而鎳都金昌卻早已是“春意盎然”。這種反差緣于一則振奮人心的喜訊:3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金昌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后定名為“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享受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
龍首山歡騰起舞,金川河縱情放歌。二十余載的拼搏,二十余載的艱辛,二十余載的收獲,二十余載的喜悅,怎不令鎳都兒女信心倍增,激情飛揚!
2010年7月1日,適逢黨的89歲生日。這天,甘肅省開發區工作會議暨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授牌儀式在金昌隆重舉行。會議明確了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發展戰略以及園區建設、產業布局、項目實施等重大問題;省委書記陸浩同志親臨現場為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授牌,并就如何抓住開發區升級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新的起點上,更高層次、更高質量地提升發展水平,更大規模、更大力度地推進開發建設,努力實現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發展的新跨越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
金昌,迎來了新一輪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
金昌,將用濃墨重彩描繪更加宏偉的藍圖。“金昌開發區順利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金昌開發區多年實踐的肯定和提升,也是對我們的鞭策和鼓舞。金昌開發區躋身‘國家隊’,不僅是金昌的大喜事,也是全省的大喜事,必將進一步堅定全市人民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必將對促進金昌乃至甘肅的開放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只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創新行動,創造性地把國家政策轉化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就一定能搶占先機,實現跨越式發展。”金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玉生如是說。“我們將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十分珍惜‘國家隊’這塊金子招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樹立‘特區’意識,完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發展環境好、增長速度快、產業聚集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綜合經濟區域,在甘肅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金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令平對開發區的未來充滿信心。
回眸篇:二十二載奮進路 破蛹成蝶展風姿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于1988年8月,位于市區東部,現管轄區域27平方公里,包括國批區域7平方公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平方公里,新材料工業園15平方公里,是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甘肅段首批設立的五個省級開發區之一,至今已走過了22個不平凡的歲月。金昌開發區的發展之路,是立足戈壁,艱苦奮斗的自強之路,是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奮進之路,是順應潮流、求新求變的改革之路,是依靠科技、加速發展的創新之路。
探索起步階段(1988年—1991年):這一階段開發區發展基礎薄弱,建設資金短缺,在一片戈壁荒灘上開始“原始積累”。主要借助金川公司“一廠兩制”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機遇,出臺了部分優惠政策,圍繞金川公司主導產品進行加工和配套服務的相關產業開始啟動,鎳都實業公司等一批企業逐步興起,奠定了開發區的產業和企業基礎。
在1988年4月召開的全國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甘肅省領導向中央匯報了建立甘肅黃河上游經濟開發區的設想和重大意義,并建議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共同建立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三省區聯合向國務院提出《關于建立黃河上游資源開發區的請示報告》。6月,民盟中央專家組歷時24天,對三省區進行考察并提出了初步規劃和構想。7月11日,甘、寧、青三省區黃河上游經濟開發區建設研討會在蘭州召開。費孝通、錢偉長、羅涵先等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省計委向大會提交了《關于黃河上游甘肅段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的初步方案》。8月1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發出《關于建立黃河上游甘肅段經濟開發實驗小區的通知》,決定成立連海、金昌、白銀、西成礦帶和寧臥莊新技術開發區五個實驗小區。9月23日,金昌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金昌市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并設辦公室。9月29日,向省經濟開發領導小組上報《金昌東區經濟開發實驗小區綱要》,同時提交《金昌東區建設項目規劃》。是年10月,金昌東區第一批開發項目金川電線電纜廠、金川不銹鋼餐具廠、金川特種電焊條廠等陸續動工,拉開了開發區工業建設的序幕。
初步發展階段(1991年—1996年):這一階段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設立為標志,金川資源綜合利用聯合攻關進一步深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開發區主導產業發展定位突出以高新技術為主,為開發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1年6月,甘肅省黃河上游經濟開發實驗小區暨城市集體經濟開發現場工作會議在金昌召開。當月,省政府決定,“在金昌東區經濟開發小區劃出3平方公里,作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月12日,金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
穩步提升階段(1996年—2002年):這一階段開發區在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基礎上,穩步向前推進。針對開發區建區初期特定的條件制約,形成了一些低水平、低科技含量、缺乏發展后勁的項目,從而影響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堅持一邊清理規范,一邊發展壯大,逐步把開發區的發展建立在科學謀劃、規劃引領、立足優勢、穩步推進的軌道上。
1996年5月,經省上批準,“金昌東區經濟開發實驗小區”更名為“甘肅省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發展步入穩步發展階段,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6月,金昌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金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決定》,從經濟計劃、土地使用、科技開發、建設規劃、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等10個方面對開發區發展予以扶持。
2000年5月,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請示。
發展提速階段(2002年至今):這一階段開發區發展步入了嶄新的階段,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啟動建設,金昌與國內新材料產業領域具有較強實力的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院地院企合作關系,催生了一批新材料項目。特別是新材料工業園區啟動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陸續建成投產,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迅速提升。
2003年7月,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了金昌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2008年5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建立金昌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2010年1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金昌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10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隅。
成就篇:揚帆破浪競風流 科學發展著華章
金昌開發區成立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圍繞建設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園區,根據全市90%以上的生產力集中在“一線(金永公路)三點(金川、河西堡、永昌)經濟帶”的實際,立足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循環經濟,確定了“一區三園”的發展戰略,即依托金昌開發區,重點發展金川、河西堡、永昌三個工業園區,形成了“地企合作、主業帶動,園區支撐、產業集聚,延伸接續、利于循環”的發展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新型產業特、發展速度快、符合金昌實際的發展路子,使開發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排頭兵”。
綜合實力逐步增強。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日漸雄厚。截至2009年底,累計入區項目337項,建成企業175家。2009年,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12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16億元,實現稅金12.2億元。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位列甘肅省36家開發區首位,綜合經濟實力已達到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等以上水平。在開發區的“龍頭”帶動下,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5億元,同比增長14.2%。
優勢產業初具規模。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多元化資源配置戰略,大力開展新產品系列開發,形成了有色金屬、化工、鎳銅鈷及貴金屬新材料產業、裝備制造、能源、冶金、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有色金屬產業主要是鎳銅鈷及貴金屬初級產品,鎳、銅型材和標準連接件等結構材料;鎳銅鈷及貴金屬產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形成了鎳銅鈷壓延產品精深加工、鎳銅鈷粉體材料、鎳銅鈷金屬鹽化工、貴金屬及稀有金屬新材料四大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工產業主要利用周邊資源和金川集團公司有色冶煉副產的化工原料及相關化工產品,發展形成了硫化工、磷化工、氯堿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化工產業;裝備制造產業以“金川機械”為主體,開發和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井下無軌運輸設備、大型選礦設備、冶金窯爐制造;冶金產業方面利用生鐵原料和金川集團公司每年上百萬噸含鐵冶煉廢渣,生產優質不銹鋼和特種鋼產品;建材產業利用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資源、鎳銅鈷棄渣、電石廢渣、粉煤灰等資源開發新型特種水泥、新型墻體材料、化學建材、新型保溫隔熱材料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重點是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科技創新彰顯活力。從設立開發區之初,金昌市就把開發區定位在科技創新的實驗區。通過實施院地院企合作,先后與鋼鐵研究總院、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中南大學、蘭州大學等7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金昌開發區擁有國家鎳鈷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研發機構9個,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600余人。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堅持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先后實施超細氧化亞鎳、電積鈷生產技術開發、鋰離子電池等756項科技攻關項目,取得科研成果206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76項,有14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專利160項。鎳基合金、氧化鈷、印花鎳網、納米級鎳粉、超細銅粉等28種產品列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金駝牌電解鎳、JNMC高純陰極銅為中國名牌產品,奔馬牌商標為甘肅省著名商標,純堿、磷二銨、絲路牌水泥為甘肅省名牌產品,部分產品遠銷日本、美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開發區總產值的40%以上。還建成了全球產量最大的硫酸鎳生產線和全國產量最大的氯化鎳、氧化亞鎳及鈷鹽系列產品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