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暗訪后,該欄目記者又到了襄樊市中心醫院(當地國有三甲醫院),花了30元費用作了檢查后,醫生認為該記者泌尿系統基本正常。
本刊記者經過調查了解到,襄樊第四人民醫院的托管方就是詹國團等人創辦的上海中嶼集團。
根據本刊記者了解,所謂托管,其實就是一種承包醫院的做法,每年承包方上交5%~10%不等的營業收入給當地相關部門后,在托管期內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就可以簽訂托管合同。
地方政府之所以愿意將醫院托管出去,原因很簡單,有人這樣分析:托管方一般號稱是擁有先進管理經驗的大醫療集團;而被托管醫院以前本身效益較差,醫務人員收入差,成為地方政府的財政累贅;而托管方又承諾在托管期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托管的醫療集團公關能力又超強,對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來說,托管可以出政績、可以甩包袱,國有資產保值的承諾面子上也過得去,何樂而不為呢?
光從表面來看,托管方需要承擔許多義務:比如要接收國有醫院的職工,要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要上繳若干比例的營業收入。但其中門道,有人有自己的理解。
孫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被托管的醫院,名頭還是中醫院、人民醫院之類的稱呼,容易得到患者信任,大家以為還是公立醫院,但實際上,莆田人會把他們擅長的性病呀、不孕不育、整容等科目放到醫院,然后大做廣告,吸引患者。”
至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條款,則更容易應付,孫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醫院托管后,他們擅長的科目肯定要開出來,然后通過熟人引進一批醫療器械,把14萬的醫療器械發票開成140萬,然后作為固定資產上報,若干臺設備添加后,不就可以保證托管期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了嗎?”
“實際上部分莆田系民營醫院老板的做法我們都懂,只是不屑于去做。醫療行業不是皮鞋、服裝,醫療機構負責人任何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醫療效果,然后才能考慮經濟效益。但有些民營醫院恰恰相反。”孫捷說。
莆田系的新生代們
莆田東莊的醫療事業一直人丁興旺,一批30多歲、40不到的青年企業家開始在中國民營醫療界嶄露頭角。即使是那些才20多歲的年輕人,也不甘落后。
經過了重重驗證之后,本刊記者加入了一個民營醫院從業人員的網絡交流群,其中多數是不到30歲的莆田年輕人或為莆田系民營醫院服務的外地人。
入群不久,就開始主題討論。最開始的話題是:如何將切包皮和人流手術打入高校。
群成員們紛紛提出各種解決方案,有提出到校園內通過學生會關系作主題演講,有人認為該到學校黑板報做幾期關于人流的宣傳;有人建議舉辦女生吹套子比賽,有人甚至建議將人流超市直接開到大學校園!
對于切包皮手術,年輕人們也有想法,他們認為畢業前后是男生做包皮手術的關鍵期,應集中在那段時間展開營銷。最后,他們提出了一個認為可行也有噱頭的營銷方案:在學校展開畢業生籃球爭霸賽,比賽的主題是“割個包皮,輕松上陣”,一語三關。
過了一天之后,喜歡動腦筋的莆田年輕人們又開始議論,肝病醫院廣告怎么做最好。有人提議,還是一句話最管用,XX肝病醫院,醫治無效退款。但有人追問,如果有患者真的因為無效而要求退款怎么辦?有兩個人作出了回答,一人建議用拖字決,遲遲不兌付承諾;第二人的應對策略更加絕:讓患者開始第二療程治療,花更多的錢,如果不治,那就是病人的責任,不配合醫生醫治方案。
緊接著,莆田的年輕人們提出了更具挑戰性的難題,如果醫療事故死了人怎么處理?除了搞定衛生部門、搞定媒體、用錢砸平安等泛泛而談的解決方案之外,有一位看起來已有處理類似事情經驗的年輕人給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有幾點要注意,1、人死了尸體一定不能留在醫院,要馬上給病人家屬講,能回家的一定要讓他回家,不能回家的也要讓他到殯儀館去,由醫生去說,這個時機大概1~2小時,因為這時候家屬根本沒反應過來;2、要讓醫生跟病人家屬詳細解釋,并讓他簽上是自動要求出院或回家的;3、以上搞定后就可以感情公關了,死人這種事大家千萬不要想壞事變好,這種事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才能保證醫院營業正常下去;4、以上幾事最好在一天之內搞定。
火爆的民營醫院投資
除了年輕人“思想活躍”外,東莊鎮的民營醫療業的投資也空前火爆。甚至連游醫鼻祖陳德良都感到“有些可怕”。
陳德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現在許多人的醫院擴張得很快,有許多的貸款,有民間貸款,也有銀行貸款。現在民間貸款利息也高,每個月一分利,也就是年利率12%。”
陳德良透露,目前東莊人在外面的投資者中,有30%是失敗的。有的人甚至虧得不敢回家過年,這些人虧的原因大多都是規模小、管理亂等等。
陳德良在20世紀90年代一場車禍后,就退出了醫療行業一線,目前是秀嶼的嵩山巖陳靖姑祖廟管委會主任。“很多臺灣人都到這里來拜。”陳德良對自己建廟非常自豪,他也因此當選為莆田市人大代表。陳德良經常一身白色唐裝、白色長褲、白色皮鞋,頗有仙風道骨。
陳靖姑是唐朝人,生于公元882年,是民間傳說中保護婦女生育和教人不懶散、救苦救難的一位女神,是與媽祖齊名的另一位女神,媽祖是海上女神,而陳靖姑則是陸上女神。
當本刊記者問陳德良,他最希望看到他的徒子徒孫們往哪個方向發展時,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我希望他們辦的醫院走高檔的路線,用最先進的醫療器械,請高級職稱醫術高明的醫生來治病,要在服務上、技術上超過國有醫院。”
當記者問到他最擔心詹國團等晚輩們什么事時,陳德良說,“我最擔心國家政策是不是穩定,現在全國都在討論醫改,要是不能辦民營醫院了,東莊人怎么辦,投進去這么多錢,這些貸款怎么還?但即使是國家政策穩定,做事也要小心,如果鬧出什么醫療糾紛之類的事,事情搞大了就麻煩了。做醫院只求平安,發展速度慢一點不要緊,把醫院做精做強再說。”
“年紀大了,我膽子可能也有點小了。”陳德良最后這樣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瞭望東方周刊 記者朱國棟 李蔚 上海福建莆田浙江臺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