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被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的主體工程。作為全國最早的整村推進村的秦安縣興國鎮廟咀村,究竟有何變化?
記者帶著疑問,踏進這片安靜的村莊。
深秋的陽光仿佛偏愛這片向陽的山坡,廟咀村溫暖依舊。72歲的老人王大有,坐在二層小樓的客廳里,幸福而滿足的笑容一直保留在臉上。他甚至忘記,10多年前,他還是討飯者隊伍中的一員。
“變了,真的變了!”老人簡單的感嘆,意味深長。
廟咀村是秦安縣興國鎮一個只有180戶人家的小村莊。10年前,這里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將村子和外界連通,從山下看上去,整個村莊像“掛”在半山腰上,顯得有些絕望。
沒路還是小事,更主要的是沒水。其實,廟咀并非沒水,葫蘆河就從山腳下流過,但沒有上水工程,村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無聲地流走。沒有水,全村沒有一畝水澆地,干旱山梁上的地里只能收幾十斤小麥,不要說靠地致富,吃飽肚子都是難事。地里不產糧食,家里也就養不起牲畜,耕地只能靠人拉,搬運只能靠肩挑。全村的房子都是幾十年前搭建的土坯房,天陰下雨,屋里漏得沒處藏,人們只好頂著席子睡覺。王大有老人說,那個時候真是可憐呀。苦難逼迫著廟咀人紛紛下山,加入討飯者的行列。村支書王有祥回憶,全村70%的人靠討飯糊口。
1996年,王有祥走馬上任,這個在外面做生意的“有錢人”成了廟咀村的村支書。王有祥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上水工程,窮怕了的村民一聽到上水,就來了精神。當時,全村老少一起參加,山下打井,山頂修蓄水池,2公里的渠道很快通到山灣的梯田地里。但是,村里沒有一分錢,所有的工程款都欠著。
沒有錢的廟咀村先有了水,有了水就有了希望。王有祥帶著村民,著手改造老果園,栽植“富士”等優質高產果樹。果樹栽到地里,討賬的人來到家里,王有祥一籌莫展。
正在舉步維艱之時,縣、市、省以及國家扶貧辦的領導多次來廟咀村,進行考察。1998年,這里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整村推進試點村之一。130萬元的投資,對于廟咀村來說,真是“天文數字”。有了錢,廟咀村自發的變革,顯得底氣十足。在項目指導下,廟咀人將原有的耕地全部種成了優質蘋果,將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滴灌管道埋到了每一棵果樹下。果樹通了水,緊接著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前的羊腸小道也在大型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變成寬闊的馬路。廟咀人夢想中的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就在廟咀人帶著熱情大干的時候,滿山的蘋果熟了。新世紀來臨之時,全村人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接下來是連年的豐收,蘋果的價格一年高于一年,廟咀人忙著數錢、花錢。有的人家抱來了大彩電,有的人家接來了農用車,有的人家蓋起了磚瓦房,還有的人家安上了電話。
王大有老人說,以前一家人收入只有幾百元,現在上了幾萬元;以前進城討飯,只能看一看樓房,現在苦了一輩子的人住的就是樓房。“這些事情,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現在是想都想不到了。”這個昔日最貧窮的村子,如今人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