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1年,不定
【地點】 北京
【關鍵詞】 六方會談
2010年,當在經濟一體化上已成為全球典范的歐洲大國在軍事互信上邁出歷史性步伐時,在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東北亞,卻依然在傳統安全問題上“沉淪”,地區沖突不斷,軍事演習頻頻……2011年,六方會談能否重開,將成為這一地區能否“轉危為安”的重要信號燈。
剛剛過去的2010年,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和西端,各有兩件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件”值得紀念。
歐洲東亞“背向而行”?
在大陸西端,11月2日,曾有上百年戰爭史的英國和法國簽署了一項歷史性的協議,決定實施為期50年的全面軍事合作協議,包括共用航母;12月10日,一支德國作戰部隊正式進駐法國東部城市斯特拉斯堡,成為二戰后首支進入法國領土的德國軍隊。德國總理說,此舉表明兩國決心世代友好,永不再戰……
然而,在歐亞大陸最東頭,卻是截然相反的安全景象。2010年3月26日,韓國天安號軍艦因為不明原因爆炸,沉入韓國西部海域,立即引發朝鮮半島陷入高度緊張狀態,并最終引發了震驚世界的韓朝延坪島炮擊事件。戰爭,成為韓朝口水戰中最為頻繁的字眼。美韓日的各類軍演,也在這一年前所未有地頻繁進行。東北亞一時間硝煙彌漫……
12月17日,在東北亞氣氛仍高度緊張的背景下,日本拋出了6年來首份防衛大綱,將防衛的對象轉移到日本以西,并言必稱“擔憂中國”……
二戰結束60多年后,當歐洲已經成為區域一體化的全球典范,甚至走向“軍事一體化”的道路時,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東北亞,卻依然“深陷”于“戰爭還是和平”,“敵人還是朋友”的傳統安全問題。
都是冷戰思維惹的禍?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朝韓問題專家于迎麗認為,過去一年東北亞的動蕩形勢,除了偶發事件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最首要的因素是中國力量的崛起引發了周邊國家和日美等大國的“防范”和“警惕”。具體來看,東北亞的局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周邊局勢有聯系,東北亞僅僅是其中一環。例如,美國不僅僅與韓國頻頻舉行聯合軍演,美國在東海與日本、在南方與東盟國家、在印度洋與印度、甚至在北方與蒙古等都舉行了聯合軍演。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劉江永則認為,美國在東北亞局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適度緊張使美國成為最大獲益者,借機維護了美國的軍事存在。不過,美國也不希望朝鮮半島局勢繼續惡化。“實際上,東北亞局勢的背后是美國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吃不準中國未來的發展,因此在思考如何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使中國受到"制約"。”
這種“制約”意識,本質上就是一種“冷戰思維”,成為東北亞動蕩不安,區域合作躑躅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于迎麗說,“東北亞局勢動蕩深層次原因在于本地區的一些國家還沒有擺脫冷戰思維的影響。盡管冷戰已結束,但一些國家仍然習慣以冷戰思維來解決問題!
六方能否早日重聚?
目前,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是東北亞走出安全困局的最重要發動機之一。2011年,六方會談是否能得以重開,也就成為東北亞“轉危為安”的信號燈。
對此,于迎麗認為,在延坪島事件后,中俄提出舉行六方會談緊急團長會議。但是,美韓在相反的方向上已經走得太遠,現在要立即走回來還不是很現實。目前,韓國輿論也大多處于非理性狀態,還看不到馬上重啟六方會談的跡象。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近期內六方會談恢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六方會談春節前重啟的可能性已不大,須等3月份以后再作觀察!眲⒔李A測。
在全球化已經不可逆轉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必將損害區域內任何一個國家的根本利益!鞍雿u地區如果發生沖突,本地區的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因此,本地區國家應該擺脫冷戰思維,朝著對話的方向努力,”于迎麗說。
2010年,東北亞充滿了動蕩與不安。2011年,這一熱點密布、大國利益交錯的地區能否再次看到和平和合作的曙光?我們只能拭目以待。本報記者 馬晶
VOICE
半島地區如果發生沖突,本地區的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因此,本地區國家應該擺脫冷戰思維,朝著對話的方向努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于迎麗
美國在東北亞局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適度的緊張使美國成為最大的獲益者,借機維護了美國的軍事存在。不過,美國也不希望朝鮮半島局勢繼續惡化。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劉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