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氣候
氣候談判迎來“最后機會”
【時間】 11月28日
【地點】 南非德班
【關健詞】 減排
2010年,酷暑引發的山火讓莫斯科煙霧彌漫;特大洪水席卷巴基斯坦;高山冰川和北極冰層加速融化;11月30日結束的2010氣象年是有記載以來最熱的一年……極端天氣增加,很多人寄希望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但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兩次氣候大會各國都未能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減排承諾達成一致。2011年南非德班的氣候會議,人們能夠期待什么?
坎昆會議談得不到位
2010年12月11日凌晨,聯合國氣候大會坎昆會議結束,人們報以長久的掌聲這是12天緊張談判后的一種解脫,也是為了慶祝坎昆協議“挽救”了聯合國框架下的談判機制。
但是,最難啃的骨頭,留給了今年11月底開幕的南非德班氣候大會。
坎昆決議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措辭模糊,只表示應“及時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這雖然認可存在第二承諾期,但并未給出落實第二承諾期的時間表。
《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條約,規定了發達國家有強制減排義務,而發展中國家不受強制約束。發達國家減排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而后續的各國減排目標尚未確定。
從理論上說,德班會議,成為“最后一次機會”。
《京都議定書》岌岌可危?
第二承諾期的排放指標,為何久拖不決?
事實上,的確有些國家希望《京都議定書》“死亡”。在坎昆,日本“絕對不會在《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承諾減排目標”的論調遭到大部分國家和NGO的譴責,卻得到了俄羅斯、加拿大等傘形國家支持。
同時,排放大國美國并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不受減排約束,卻指責其他國家減排指標少,要求新興國家接受強制的減排,許多發展中國家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不愿接受強制減排。
《經濟學人》評論說,發達國家拒絕做出第二期承諾,如果沒有有效的外交策略,這會成為德班會議的一個障礙。
氣候會議的雙軌制談判,包括《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談判和《京都議定書》下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工作組談判。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對記者表示,坎昆協議中《議定書》談判決議全文不過2頁,而《公約》談判決議長達29頁。未來《京都議定書》形式可能存在,但內容會被架空。為此,中國需要與國際社會一起,堅持《京都議定書》,維護雙軌談判。同時,也要順勢而為,借勢而為。
60億噸排放如何減?
除了《京都議定書》,坎昆協議還提到了建立綠色基金,也就是在2020年前籌措10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但坎昆協議只規定了款項數目,沒有闡述如何籌款、如何分配、如何監督,這些都需要今年繼續討論。
不管談判結果如何,科學家已經明確表示,全球升溫必須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否則全球將會面臨環境的極端退化。根據聯合國環境項目(UNEP)的報告,哥本哈根協議所承諾的減排量,不足以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要想達到目標,世界仍需減少約6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這60億噸如何減?人們能寄望于德班嗎? 本報記者 儲信艷
VOICE
目前的雙軌談判機制,已經出現明顯不對稱:《公約》腿長,《京都議定書》腿短。重心已嚴重偏向《公約》軌道。如果《公約》下的談判涵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諾,并成為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將有可能出現氣候談判實質上的“雙軌合一”。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