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醫醫院扶陽祛病、強身固本
冬病夏治“三伏貼”火熱進行中

冬病夏治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頗具特色的自然療法。這種歷史悠久的療法起源于“天人合一”的醫學理論和“春夏養陽”的治療法則。對一些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對緩解的夏季進行適當的調治和補養,可以預防或減少發作,乃至長期控制病情。

哪些疾病適合冬病夏治?
遇冷則加劇的疾病,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具體有以下幾類: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肺氣腫、肺心病、慢性咳喘病等。也適用于體虛感冒、慢性咽喉炎、鼻炎,及亞健康狀態人群。
針推科疾病:免疫功能低下、風濕痛、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增生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疼痛、痛風、肩周炎、虛寒性腹瀉、胃脘痛、蕁麻疹、凍瘡、硬皮病等。
兒科疾病: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哮喘、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咳嗽、體虛感冒、慢性腹瀉、胃腸功能紊亂、胃炎、腸炎、厭食、脾虛等。
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甲狀腺疾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風濕性疾病及免疫失調類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食管炎、慢性肝損、脂肪肝、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冬病夏治”效果如何?
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認為: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體,而人體也反映出相應的生理病理變化。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也相應地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一樣,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體陽氣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風寒襲擊,導致一些慢性病癥頻繁發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寒冷還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所以冬季也是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風濕性關節疾病的高發季節。夏季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機體各種機能條達、經絡通暢,正是扶正培本、滋養陽氣的有利時機。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的防病思想,此時予以積極調養,可使患者的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因此,冬病夏治屬于預防性的治本之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1.中藥內服:須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如冬季咳喘氣急等病癥常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六君子湯以溫陽健脾,化飲消痰;遇冷噴嚏、反復感冒等病癥常用扶正散、玉屏風散或顆粒以補肺益氣,扶正固表;遇涼腹痛便稀等病癥常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丸以溫運脾陽,燥濕散寒;腎陽不足者可用金匱腎氣丸等。
2.中藥外敷:即三伏貼,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傳統中醫“天人相應”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及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在夏季將藥物敷貼到一定穴位或患部來治療及預防秋冬季節疾病的一種方法。
3.針灸:即“三伏針”或“三伏灸”,辨證選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進行灸療或針法,防治關節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療法:有藥液浸泡防治凍瘡、服用膏方、拔火罐、按摩推拿、穴位注射、中藥熏蒸等多種方法。

哪些患者不適合冬病夏治貼敷治療?
1.孕婦及2歲以下兒童;
2.有嚴重心肺疾患的人;
3.對貼敷藥物過敏的人;
4.貼敷穴位局部皮膚長有皰、癤以及有破損者;
5.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者)。
6.陰虛火旺者。
以上不適合貼敷治療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中藥、針灸等其他的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

冬病夏治貼敷注意事項?
1.帖敷當日,盡量穿全棉、寬松、色深的衣服,其他材質的衣服可能經受不了紅外線照射。
2.貼敷時間:半小時以上起效,如局部有燒灼感、疼痛感或小兒哭鬧不止可提前取下。
3.貼敷后,要避免過度吹電風扇和久居空調房,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同時盡量不要做劇烈運動,身體出汗會影響藥物固定和療效。
4.多數病人局部有灼熱發紅發癢等反應,屬正常反應;敷貼取下后洗澡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輕輕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貼敷部位出現水泡,盡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治療。 (劉 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