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委緊盯醫德醫風突出問題,抓住薄弱環節,扭住短板弱項,精準聚焦發力,突出靶向施策,全力推動專項整治見實見效。
一是緊盯工作責任落實,上下聯動抓整治。認真履行專項整治主體責任,堅持專項整治與主題教育、中心工作同步推進,成立全市衛生健康系統醫德醫風專項整治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專項整治組織推進和監督落實。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下發《全市衛生健康系統醫德醫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明確了三個方面的整治重點,細化34項具體整治措施,明確責任主體和整治時限,逐一逐項建立整改問題臺賬,實行掛牌銷號管理。嚴格落實“一周一調度、一周一督導、半月一匯報”制度,先后5次召開專項整治專題工作會議,圍繞重點環節和重點問題開展了4次暗訪督查,并對發現的問題發放督辦通知,提出整改意見,倒逼各項整改措施落實落地。同時,堅持把專項整治與深化標本兼治相結合,以制度建設為載體認真總結專項整治經驗做法,提請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天水市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實施方案》,抓住醫療衛生服務要素、醫療衛生機構運行、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以及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秩序等重點環節全面落實全過程全行業監管,持續用力深化整改,持之以恒強化管理,有力推動專項整治長效化、常態化。
二是緊盯服務流程優化,對準靶心抓整治。對準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改善人民群眾就醫環境這一工作靶心,著力優化導醫服務、預約服務、診療服務、投訴處置“四項流程”,不斷提高就醫服務滿意度。優化導醫服務流程。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在門診大廳、住院部大廳等區域設置導醫臺,配備輪椅、飲水機、紙杯、老花鏡等服務設施;完善急診、功能檢查、衛生間等標識設置,增設自助查詢、自助掛號和自助交費系統,并固定3名以上導醫人員引導群眾便捷就診,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細心的醫療服務。優化預約服務流程。在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全面開展窗口預約、網上預約和分時段預約,二、三級醫院預約率分別達到30%和40%,預約時段精準到半小時以內,有效解決群眾“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等“三長一短”問題。優化診療服務流程。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建成卒中、胸痛等醫學中心,形成多學科合作的綠色救治通道,進一步縮短救治時間。全市248家定點醫療機構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報,16家醫院啟用居民電子健康卡,告別了“一院一卡”的就醫模式,實現了跨區域、跨醫院掃碼就醫、方便就醫。優化投訴處置流程。全市21所二級以上醫院設置患者維權站和投訴接待室,配置專人負責患者權益維護,并在醒目位置公布醫療投訴流程,自覺接受群眾的評判和監督,實現醫療投訴處置規范化、便捷化管理。
三是緊盯醫療質量提升,綜合施策抓整治。堅持揚長補短,圍繞質量管理強化優勢,緊盯基層醫療彌補短板,為專項整治奠定堅實基礎。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三級醫師查房等關鍵制度,全市組建麻醉醫學、神經內科等22個臨床醫學質控中心,進一步強化醫療管理與控制中心的指導監管作用;健全完善“千分制”量化考核指標,并緊緊圍繞依法執業、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分級診療、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兩輪綜合考評,實現“千分制”量化考核全市各級公立醫院全覆蓋。多措并舉提升基層醫療能力,先后投入資金1980萬元為6個貧困縣區建成30個影像中心、心電中心、病理中心、檢驗中心和消毒供應中心,實現了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影像、心電、檢驗等信息互聯互通。投入資金5544萬元為51個鄉鎮衛生院配備四項主要設備133臺,投入資金1783萬元建設217個村衛生室,基層醫療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為麥積、秦安兩個深度貧困縣區鄉鎮衛生院招聘特設崗位全科醫生10名,轉崗培訓全科醫生60名,培訓鄉村醫生585名;采取“培訓考試選拔一批、面向社會招聘一批、鄉鎮衛生院派駐一批、縣域內調劑補充一批”等多種措施,配備合格村醫3096人,全力解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薄弱、鄉村缺少醫療衛生機構和合格醫生等突出問題。
四是緊盯突出問題發力,對癥下藥抓整治。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緊緊抓住醫德醫風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從強化醫德醫風教育、深入開展“貼心服務”、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嚴格規范診療行為以及嚴厲打擊收受“紅包”等不正之風五個方面入手集中開展醫德醫風專項整治。持續加強醫療服務監管,立案查處違規醫療機構24家,注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3家,對9家民營醫院核減床位469張,核銷空掛診療科目35個。以集中整治個體診所、中醫綜合門診、口腔診所和醫療美容診所無證行醫以及非法行醫等問題為切入點,檢查診所及門診部142戶,查處非法行醫診所35戶,行政處罰26.6萬元,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1人。嚴格落實醫德考評制度,組織28名醫療管理專家對全市42家醫療機構開展醫德醫風專項整治交叉互查,嚴肅查處醫務人員開具大處方、貴重藥以及重復性檢查24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亂檢查、亂收費以及過度醫療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