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這似乎是難以想象的:已是千年高齡的莫高窟,能與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間存在聯系?但敦煌研究院巧妙地將這二者聯系在了一起,并且使這種聯系一日日地密切起來。
通過與美國的梅隆基金會、西北大學合作,“敦煌壁畫計算機儲存再現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目前已獲取莫高窟20個典型洞窟壁畫的高分辨率數字化圖像,實現了40個洞窟的實景漫游。借助數字技術,這種虛擬洞窟不但能使觀者身臨其境,且能比在狹小的洞窟內更為清晰地領略到莫高窟的建筑、彩塑以及壁畫等等。專家指出,“虛擬洞窟”的出現,不但可以避免壁畫受損,還促進了敦煌文化財富的記錄和保存,使莫高窟的延年益壽成為可能。
同時,隨著互連網站、電子閱覽室,圖書館數字化管理的實現,敦煌研究院擁有了一個既能追蹤世界前沿信息,又能不斷公開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信息服務體系。這一服務體系為今后將數字技術全方位引入敦煌文物的保護、研究與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敦煌研究院將85窟項目、數字技術開展得如同外科手術一般精細,與此相比,對莫高窟所存在的大環境的治理,線條似乎要粗獷得多。
但這種粗線條的保護卻令在窟頂肆虐了千年的風沙服貼了許多。今日站在窟頂,一眼望去,所看到的不再是無遮無攔的黃沙,“A”字型尼龍網柵欄、麥草方格、棉花秸方格織就的大網,以及南北綿延2公里的沙生植物林帶,將長年在窟頂經由的三組風向降服。與最初的清理積沙相比較,這種治沙方式顯然是一種更為主動的保護方式,而這還只是收服風沙的開始。在形成了預防性保護理念之后,敦煌研究院繼而思索建立一個由工程、生物、化學措施組成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體系。可以說,這是目前治理風沙的最佳途徑。
保護是第一位的,同時保護也是全方位的:莫高窟上中寺保護維修,莫高窟北區崖體加固,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防洪工程……從南區到北區,從窟頂到窟前,在預防性保護理念的支持下,五年間,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細致而又全面的呵護,使得這座世界文化遺產愈加璀璨奪目。
保護與利用間的矛盾,永遠是莫高窟難以承受之重有人說,許多曠世奇寶不是被千年的風雨所損害,而是出土后因保護不善或者利用不當所破壞。從某種程度上講,保護和利用似乎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既要使文物得到充分保護,又要使利用效益最大化,至少用博弈論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近5年,莫高窟共接待中外游客180萬人次,其中2001年超過31萬人次,2004年超過43萬人次,2005年超過了47萬人次,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這在極大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石窟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每年夏秋季,蜂擁而至的游客使莫高窟洞窟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反復循環升降對彩塑和壁畫的保存帶來嚴重的潛在威脅。游客最多的時候,接待部所有的導游全部上陣帶團也不夠用,只能采取每個開放洞窟各蹲守一個導游的辦法。守一天下來,人都要窒息,已是脆弱不堪的塑像壁畫若能言語,想來也會叫苦不堪。
2005年底,敦煌鐵路即將開通的喜訊傳來,就在旅游者為前往敦煌更便捷而歡呼的時候,敦煌研究院卻在為莫高窟的處境憂心忡忡。
從保護者與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限制公眾接觸文物也許是最好的保護方法。然而這也失去了文物存在的部分價值,顯然并非良策。
不能因為保護不讓游客前來,也不能因為開放而犧牲不可再生的文物。怎樣利用最為合理?怎樣能讓游客滿意而歸?
怎樣才能找到保護與利用間的平衡點?
這成為最令敦煌研究院頭疼的問題。
實行旅游團參觀預約制度;開辟藏經洞陳列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增加洞窟參觀線路;淡季增加特窟開放……辦法想了很多,但這些辦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而不能從根本上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