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雖已過去5年,但出席了2000年“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系列紀念活動的人,應該還記得當時的盛況:大漠深處的莫高窟高朋滿座、嘉賓如云,人來人往所談無不與“敦煌”有關。
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藏經洞發現一百年,敦煌學誕生一百年,成摞的學術成果紛紛結集出版:關于石窟考古、關于敦煌藝術、關于石窟保護、關于敦煌文獻、關于敦煌吐魯番史地、關于敦煌語言文字……
一百年,一個又一個關于敦煌的謎解開了。
然而正如馮驥才所言:“就像一個世界那樣,敦煌充滿了未知的空白和無窮的神秘,對于它,我們已知的永遠是遠遠小于未知……”有關敦煌無數的謎仍未破解,有關莫高窟無數的事情仍待去做。
為了心中從未改變的目標:真實、完整地把莫高窟保存下來,并可持續地交給下一代,再由他們傳給子子孫孫。
敦煌研究院,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開始奮筆續寫敦煌學誕生百年后的歷史長卷。
對莫高窟來說,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歷經1600多年、現存730余窟、塑像2000余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5萬余件經卷文書的莫高窟,薈萃了這四大文化體系的多種元素。
文物的安全存在是研究利用其的基礎,因而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也許是因為所藏太為浩瀚,也許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磨難,如何保護莫高窟更是備受世人關注。
走過了看守期,走過了搶險加固期,自上世紀末,莫高窟的保護進入了科學保護期。然而,在為它拂去灰塵之后、在為它筑起圍墻之后、在為它修修補補之后……進入新世紀,人們該怎樣守護那些無與倫比的塑像壁畫經卷文書?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為了敦煌的久遠長存》一文中寫道:我們面臨的難題是文物的不可替代性和其本身不可抗拒被破壞的特質。而文物保護的目的就是延緩文物的衰老過程。因此,預防文物病害的發生就成了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更高目標。
變被動為主動,對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這是敦煌研究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摸索,有了一定的經驗積淀之后,找尋到的最為合理的保護理念。
說到預防性保護,不能不提起位于莫高窟底層的第85窟,就在這個曾經有多種疑難雜癥的洞窟里,莫高窟、敦煌石窟乃至中國的古代壁畫保護掀開了新的一頁。不夸張地說,傳統的中國壁畫保護從第85窟進入了科學而規范的保護階段。
第85窟,何以當得起如此盛譽?
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莫高窟的壁畫大多患有各種疑難雜癥,據不完全統計,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了起甲、空鼓、酥堿、霉菌、龜裂、變色等病害。其中以空鼓和酥堿的危害最為嚴重。興建于公元9世紀中葉的唐朝,能體現整個敦煌壁畫藝術較高水準的第85窟幾乎匯聚了以上所有病癥。
1998年,敦煌研究院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的“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護修復研究”項目啟動。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雙方摸索出一整套前所未有的方法:從工程學中借鑒而來灌漿技術,再用物理方法進行脫鹽工序,這些措施不僅把修復過程中對壁畫的損傷降到最小程度,并且使根治壁畫病害成為現實。除卻技術層面取得的突破,更為重要的是通過85窟項目,現狀調查、環境監測、壁畫病態起因和現狀分析、材料制作和工藝分析、修復材料篩選等一整套完整的科學規范的保護程序成形。第85窟如此引人注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為第一部指導中國文物古跡保護行業的規則和標準———《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參與了第85窟項目的蘇伯民博士認為:“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保護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里程碑式的文物保護項目。”如今,這個里程碑式的項目完工了,不久游人可以從第85窟全新的容顏中領略到敦煌研究院創造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