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春風喚不回
從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到一座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藍天、白雪、碧湖、綠地交相輝映的新興現代化工業旅游城市,嘉峪關市今昔巨變。
“十五”期間到現在的近5年,嘉峪關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黃金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建設成績斐然,不但在省內名列前茅,在全國也為人稱道。
艱苦不畏苦,苦中有作為,苦中干事業。一屆屆領導班子,一代代建設者,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堅定信念、矢志不渝,開展了向荒漠要綠色、在戈壁建家園的綠化“接力賽”。
9月5日,全國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經驗交流會在嘉峪關市隆重召開。
“地點好,時機好”。此前在當地視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委托相關領導,對會議在嘉峪關召開,給予很高評價。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名代表參會,親身體會了這座戈壁園林城市的風采。
走進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立刻感受到嘉峪關人對家園的熱愛,對綠色一如既往的追求。
矢志不渝生態立市
嘉峪關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屬戈壁荒漠化地區,市區建在戈壁灘上,年降雨量85毫米,年平均氣溫7℃,無霜期100天。城市因關得名,因企設市。全市常住人口22萬人,城市化率91%。
自1958年開發建設以來,歷屆嘉峪關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園林綠化工作作為建市之基、立市之本。特別是“十五”以來,嘉峪關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和《關于建設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的意見》,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脈、以綠為基,走生態立市的路子,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力度,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在戈壁荒灘上建湖蓄水、種草種樹、綠化家園,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7.6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12%。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城市園林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后盾。“十五”時期,嘉峪關市經濟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8%,近三年增速達到20.5%。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1815元和5350元,均居全省第一位。今年1月至7月份,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2.1%,地區性財政收入增長42.6%;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4.1%。
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園林綠化工作,把園林綠化工作納入全市發展規劃,同安排、同部署、同檢查。建立了市長負總責,常務副市長擔任綠化委員會主任,酒鋼集團公司和市直有關部門、駐嘉單位主要領導參加的協調領導機構。完善了城市綠化目標責任制,層層落實任務、人人明確責任。年初安排、年中檢查、年底考核獎懲。
市領導身體力行,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市級領導班子、駐嘉單位都建立了綠化示范基地。從1995年開始,連續13年開展“綠化年”和爭創“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庭院”和“綠化達標小區”活動。對園林綠化工作資金上優先安排、優先保障、逐年增加。
每年春秋植樹期間,全市各部門、各單位都要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參加拉土、挖坑、植樹等義務勞動,完成義務植樹任務,每人每年為綠化貢獻300多元,義務植樹率和群眾參與率達到90%以上。“十五”以來,全市參加義務植樹人數已達77萬人次,義務植樹1250多萬株。
大企業和駐嘉部隊是嘉峪關市園林綠化的重要力量。酒鋼公司多方籌措資金,先后建成了高科技種植園、養殖園、葡萄園,完成了尾礦壩風沙區和渣山的綠化改造工程,建成了酒鋼職工游樂園、森林公園等大型公共綠地。中核四○四總公司和大唐八○三電廠在生活基地搬遷中,把綠化與建設項目同時推進,搬遷當年基地綠化覆蓋率就達到40%以上。鐵路系統、駐嘉部隊積極參加全市綠化工作,下大功夫綠化美化營院和工作生活區,帶動了全市綠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嘉峪關市把擴大綠色作為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按照“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建設思路,在園林綠化中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營造綠色和諧家園作為園林綠化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和群眾生活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就近建公園、就近搞綠化,讓綠色走進街道、走進企業、走進庭院。目前,全市已建成110多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所有的公園一律免費開放。城市居民出門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達公共綠地,基本實現了出門見綠,處處享綠的目標。
立足市情科技綠化
嘉峪關市立足市情、因地制宜,積極引進和推廣科學技術,用科技建綠,以科技保綠,促進園林綠化事業穩步發展。
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思路,在編制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同時,嘉峪關市制定綠地系統規劃,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與周邊景觀和建筑風格相協調的原則,以公共綠地為重點,城市道路綠化為骨干,景區、公園綠化為核心,庭院綠化為基礎,環城綠化為依托,提出了“一年城中園,三年園中城,五年構筑園林城市框架”的奮斗目標,突出了道路、公共綠地、社區、庭院綠化四個重點。在道路綠化上,按照先綠化、后修路或邊修路、邊綠化的思路,樹隨路走、花伴人行,修成一條路,建成一條林,城市道路綠化率達到100%;相繼建成了東湖、迎賓湖、和平湖、森林公園等公共綠地322公頃;社區綠化率達到30%以上。隨著一片片綠地的擴張,一條條綠帶的延伸,使戈壁變成了綠洲,綠洲變成了家園,家園建成了花園。
在對本地氣候特征、土壤特點、植物生長規律認真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園林綠化部門注重多樣性,適地選種,做到“三個為主”。即:在喬木種植上以柳樹、國槐、樟子松為主,在灌木種植上以丁香、檉柳、刺梅、榆葉梅為主,在花草種植上以矮牽牛、萬壽菊、苜蓿為主,這些品種都具有抗風、抗旱、抗寒和成本低的特點,適合本地生長。同時實現“三個結合”。就是本土品種與引進品種相結合,以本地適宜生長的沙棗、檉柳、垂柳為主,適當引進國槐、云杉、刺柏、樟子松等品種,苗木的自給率達到50%以上;喬灌花草相結合,做到以喬木為主,灌木、苜蓿為輔,盡量少種草坪;園林植物與盆景鮮花相結合,既有落葉的喬木,也有常青的樹種,同時還有應時的鮮花點綴,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一年四季都有綠色的和諧景觀。
綠化模式由點上增綠向成片成林發展;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圖案綠化發展;由綠色點綴向綠色環保、綠色生態方向發展。通過規劃擴綠、建景增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擴大了綠色總量,拓展了綠色空間,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精打細算勤儉綠化
嘉峪關市始終把節約用水、保護耕地、節省資金,提高效益作為園林綠化工作的基本衡量標準,初步走出了一條集約型、高效益、發展與節能并重的城市園林建設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綠化之基。通過蓄水、引水、中水利用、防滲等節水措施,嘉峪關市最大限度地節約用水。水庫建設與園林綠化、城市規劃建設相結合,以庫帶綠,以綠建城,形成了水庫、綠地、城區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先后在市區修建了11個湖面,將自流的地表水匯集起來,形成了700萬立方米的蓄水能力。迎賓湖保障了老城區80%的綠化用水,東湖保障了嘉東工業園區、周邊農業和新市區用水。全市城區道路的道牙石都設有雨水收集口,將有限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樹溝澆灌樹木。利用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城郊防風林帶。城市公園綠地采用滴灌、微噴、中噴等節水方式,大力推廣使用保水劑和防滲技術。通過這些措施,使節水灌溉面積達到80%以上,節水率達到50%以上。
土壤在嘉峪關是一種稀缺的資源。為了處理好綠化用土和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嘉峪關人采取篩選當地砂石細土,外運異地淤積土壤,施肥、加填充物和種植苜蓿改良土壤,按照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加土,大大提高了土壤資源的利用效率。幾年來,通過拉土造綠,新增土地1351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