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才能穩定,穩定才能發展,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繁榮。
如今“和諧社會”這一極具親和力的溫馨詞匯持續在河州大地上升溫。一曲曲民族團結的優美樂章在這里傳唱,一個個鮮活感人的典型事例在這里涌現。各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已成為臨夏市經濟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團結:各民族演繹一家親臨夏市境內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1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51.4%,少數民族中回族占95%。
目前,全市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4種宗教,其中伊斯蘭教內部教派門宦支系繁多。眾多的民族和宗教演繹出多彩多姿的臨夏風情,同時也為民族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為增進各民族團結,臨夏市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并將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全市創建活動的著眼點。用“打民族牌、走民營路、謀富民策”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把各族群眾的思想統一到建設小康社會這一主題上來。
今天的臨夏市,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項目建設突飛猛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各界和諧相處,這一切無不昭示著民族團結的累累碩果。
臨夏市有信教群眾14萬余人,教職人員217人,滿拉、僧徒1500多人。
市上針對宗教教職人員在群眾中享有極高威望這一特點,鼓勵他們繼承發揚愛國愛教、扶貧濟困、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全力支持社會發展,為貧困群眾建住房、送牛羊、送化肥、送種子,共同幫扶貧困戶。如今,“回幫漢”、“漢幫回”的做法已經成為全市各民族群眾的自覺行為。
針對貧困民族地區的實際,臨夏市組織實施了縣級干部至少幫扶3戶貧困戶、科級干部至少幫扶2戶貧困戶、普通干部至少幫扶1戶貧困戶的“321”結對幫扶計劃。各級干部紛紛進村入戶,在不同民族的農民群眾之間結對子,認親戚,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提供致富信息、傳授實用技能、救助貧困學生、組織輸轉勞務。截至目前,全市參加幫扶的干部總計428人,幫扶貧困戶660人,救助失學兒童101人;各聯系點單位和幫扶干部共捐贈現金、牛羊、面粉、化肥、種子、水泥、磚瓦等折合人民幣累計72.1萬元。
團結穩定是搞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市委、市政府領導認真落實每月兩次接待上訪群眾的信訪接待日制度,每月進行一次矛盾糾紛排查,將一些苗頭性的問題及時解決在初始狀態。
進步:觀念轉變樹新風低矮破舊的危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校舍;昔日失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又回到了夢想的課堂;來自大山深處的農家子弟,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樣,走進電教室、圖書室求知學習。這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得益于臨夏市倡導各族各界人士共同關注教育事業。今天的臨夏市,學生輟學的現象少了,求知的人群多了,教育事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全民觀念的轉變,觀念的更新更是推動了創建活動。在創建活動中,臨夏市特別把宗教界的創建活動作為整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調動和發揮宗教界的積極性和特殊作用,以增強創建活動的群眾性和廣泛性,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組織宗教界人士赴新疆、陜西、云南、上海等地學習交流,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認識。同時對近千名朝覲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實現了朝覲的統接統送,減輕了信教群眾的負擔,又使朝覲接送規范有序,受到國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同時還在宗教活動場所開展“星級”評定、授牌工作,從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等十多個方面對創建內容進行細化。
發展:項目騰飛的引擎以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創建活動,以創建活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臨夏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指導思路。這一思路加快了全市項目建設的進程。
全市把項目建設作為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來抓,把重點項目納入創建活動的目標進行管理。今年,全市共實施各類項目87個,總投資10.7億元;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近年來先后累計投資7000萬元,采取集資、入股、等多渠道籌資的方法,建成年出欄肉牛100頭以上、存欄奶牛30頭以上、出欄肉羊5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137個,發展畜禽規模養殖戶665戶,并建成千頭奶牛基地和萬頭肉牛生產基地。該市還以4個鎮5個村為中心,建立了畜牧科技養殖園區,現有62個養殖場,年純收入超過5萬元;370戶規模養殖戶,年純收入達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