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文化意涵是家庭和社會和諧,這方面其實大有文章可作。中秋節應有更多的文化意蘊,更高的文化品味,更優秀的文化作品,而不是一頓“暴撮”而已。現在不是經濟短缺時代,說實話,人們“暴撮”的意愿是很低落的。(人民網高級編輯/黃晴)
編輯推薦閱讀——小常識
(一)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二)月餅選購的訣竅
在眾多的月餅中要挑選合適的月餅必須要做到“六看”:一看品牌,盡量選擇那些名牌老字號的產品;二看商標,買生產標識規范齊全的月餅;三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檢查包裝是否完整;四看月餅表面是否有明顯的油膩感,月餅形狀是否規范,色澤是否均勻,花紋是否清晰,并查看是否有焦糊和霉變現象;五看月餅是否有油脂腐敗現象;六看皮的厚度,正常的月餅厚度應在4毫米左右。如遇到消費糾紛,可及時撥打當地12315進行投訴。
(三)中秋月餅新吃法
如果月餅吃多了覺得悶,不妨玩玩新意思,把家中月餅稍稍“加工”一下,做成新口味的月餅來吃:
拌月餅:一些略帶咸味的月餅如火腿、紫菜、醬肉月餅等,切成細丁,拌上榨菜絲、蔥花、味精甚至辣椒等,讓它成為風味獨特的佐餐小菜。
炸月餅:將存放時間較長的豆沙、棗泥、水果月餅在油鍋中炸至焦黃,皮酥脆,餡香軟,非常可口。
炒月餅:將火腿、牛肉、鴨肉等肉類月餅及海味月餅切成小長條,加蔥花、姜絲、味精等,在油鍋中略炒,可做主食,也可當小菜。
煎月餅:將一些硬餡肉類月餅平剖成二三毫米厚的薄餅備用。在平底鍋里將雞蛋煎成雞蛋餅,然后將平剖好的月餅薄片放在雞蛋煎餅中包好,煎片刻即可。煎月餅松軟可口,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