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生在蘭州調研春耕生產時指出:
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機制
本報榆中訊(記者 周丹波)3月11日至12日,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在蘭州市紅古區和榆中縣調研春耕生產活動。陳寶生強調,要抓基礎,抓特色,抓加工,抓轉移,抓組織,抓科技,探索建立蘭州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陽春三月,春滿田野,生機勃勃,蘭州市農村處處一派春耕備耕熱潮和繁忙場景。陳寶生一行深入田間地頭、溫棚圈舍,訪農情,問農事,全面、仔細調研災后恢復生產和春耕生產情況,與基層干部、農民共同研究探討增收措施。在紅古區實地考察了災后恢復生產的情況后,陳寶生動情地說:“我們不能在紙上規劃農村,不能用口號安慰農民,不能靠語言贊美農業,要把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用實實在在的措施,千方百計把凍災造成的損失搶回來。”在榆中縣小康營高效設施農業園區,陳寶生在連片的日光溫室察看了特色農作物的長勢,他說,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日光溫室的改造換代;要在特色、專業上做文章,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要在溫棚與溫棚之間的空地嘗試搞集雨面,集雨灌溉,既降低成本,又解決冬灌問題,形成循環利用模式;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采取反租倒包、“土地銀行”等多種形式,搞好農業生產。
陳寶生指出,蘭州市農業生產中面臨著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災病風險的考驗,要著力抓好基礎、特色、加工、轉移、組織、科技六件大事,從而更好地抵御風險,探索建立蘭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陳寶生強調,要抓基礎,抓基礎要始終堅定不移,一是做好水的文章,堅持宜引則引、宜蓄則蓄、宜保則保、宜改則改,解決好發展高效農業的用水問題,二是做好土的文章,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物質生產能力的建設在任何時候都要緊抓不放。要抓特色,在特色品種和特色產業上下功夫,通過特色種植、養殖來引領農業產業化。要抓加工,“農”字頭工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要外引,“反彈琵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龍頭”,再帶動和培養好本地的“小龍頭”。要千方百計做好轉移的文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做到長周期、成建制、基地式、有組織輸出,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致富能力、就業能力。要抓組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要抓科技,抓好特色養殖、加工、防病防災減災等各項技術,尤其要在科技服務方面做好工作。
就做好當前春耕生產工作,陳寶生強調,要做到不違農時,不違政策,不違民心,不違自主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千方百計落實惠民政策,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投入,搞好農業生產,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