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地處內陸,屬于干旱少雨的大陸性氣候,洪水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事實上,蘭州市不但是國家確立的重點防洪城市之一,而且局部集中降雨導致的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極易暴發。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防御泥石流、泄洪主通道的排洪溝正在受到覆蓋、擠占,倘若大規模洪水襲來,失去了暢通的泄洪通道,我們將何去何從?
洪水,距離我們有多遙遠
今年5月28日晚,蘭州突降暴雨。七里河區、西固區多處受到洪水、泥石流“襲擊”,積水深達1米,洶涌的洪峰甚至將一小型挖掘機卷走。
2007年8月8日7時左右,一場罕見的暴雨“突襲”蘭州,降水量達到36毫米,短短5個小時,市區靜寧路、白銀路等部分街道和路段由于暴雨襲擊,交通幾近癱瘓。
1978年8月7日,徐家灣全部溝道暴發泥石流和水石流,沖出泥石1萬-3萬立方米,埋沒溝口民房、工廠,堵斷交通60小時。五泉山溝道、黃峪溝、鹼溝等發生稀性泥石流,主要街道淤積砂石泥土約3.5萬立方米,市內積水36小時,街巷水深80厘米,交通受阻,城關區死亡8人,受傷20人,房屋倒塌、損壞3300余間,受災1500余戶。
來自蘭州市防汛指揮部的資料顯示,蘭州為干旱少雨的大陸性氣候,但是較為集中的降雨造成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同時,蘭州市也是國家確立的重點防洪城市之一,防洪任務十分艱巨。
今年5月上旬,省政府印發的《甘肅省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中顯示,蘭州市共有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以泥石流、滑坡為主。
洪水等災害,并沒有因為蘭州地處內陸而有所“收斂”,相反,在暴雨集中時,蘭州市區由于溝谷分布密度高,坡陡谷深,水土流失使泥石流具有普遍性,廣泛性,泥石流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人們想象。
被覆蓋的排洪溝
6月,蘭州已經進入汛期。
記者對泄洪、防御泥石流的主要通道——排洪溝進行走訪。在西固區西固公園附近,有一條元坨峁排洪溝。該溝周邊布滿了擺攤設點的小商販,記者觀察到,排洪溝兩側有大量土石方傾倒的痕跡。在不遠的地方,排洪溝已經被建筑物徹底覆蓋,一個個飯館扎眼地“屹立”在排洪溝上。
1964年,西固曾發洪災。當年親歷洪災的劉大爺告訴記者:“當時,山上沖下來的洪水卷走了400多人,我參與了救人。后來,為了泄洪,就挖成了這條排洪溝。”對于目前排洪溝遭到覆蓋,劉大爺非常不滿:排洪溝兩邊的路被建成了市場,有的人還把土石方隨意向溝里丟棄,對泄洪有著嚴重的影響。
記者順著雁灘一帶的洪道一路走訪,發現一些小的支溝不但被覆蓋,同時也成為污水和垃圾的傾倒地。
小西湖鹼溝沿路的排洪溝上,一座高層建筑拔地而起。該建筑物的地下室部分距離洪道底部僅2米左右。在雨季,當排洪溝有水流過時,該樓地下室部分和水面距離將更加接近。這條南北方向延伸的排洪溝,大多已經被建筑物覆蓋。
附近一位居民對此表示擔憂:一旦發生大的洪水,被覆蓋、被擠占的洪道能否達到泄洪的目的?
家住鹼溝沿150號的馬大爺今年70多歲。回憶起蘭州市區的洪水,馬大爺依然心有余悸:“1950年的時候,從狗娃山、沈家嶺淌下來的洪水把駱駝巷淹了。室內積水有1米多深,有些房子被泡塌了,那次死了10多人。”
《蘭州城市總體規劃專項工程規劃(2001—2010)》對蘭州市出口洪道的斷面有具體要求,其中,元坨峁排洪溝溝面寬度為23米,溝深5米;鹼溝溝面寬度為21米,溝深4.3米。記者目測,以上排洪溝被覆蓋、擠占后,其寬度、深度均遠遠小于規劃標準。
洪水來臨時,這就是蘭州的“生命線”
蘭州市近郊共有泄洪道主溝81條、支溝959條,主溝總長699公里,匯水總面積2198平方公里。
排洪溝作為泄洪清淤的重要通道,肩負著一座城市抗御水災的重要職責。“可以說,排洪溝對于蘭州已經不僅僅是‘城市呼吸通道’那么簡單了。蘭州市區地處河谷川地,谷地坡陡溝狹,洪道多橫向切入黃河,一旦排洪溝排洪不暢,將失去對洪水的攔蓄和控制調節作用。”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一位高工談道。
洪道覆蓋,也曾引發爭議,一部分支持洪道覆蓋觀點的人認為:洪道覆蓋對常年排污和垃圾傾倒可以起到抑制作用;將洪道開辟為道路,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在洪道上建造商業用房可以增加社會經濟效應。反對的聲音則強調:覆蓋洪道對于維護、清淤不利,最重要的是壓縮行洪面積,嚴重影響防汛抗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對于此類問題也都做出過明確規定:不允許在河道、洪道上修建建筑物和構建物。
1999年初,蘭州9位地質水利專家研究蘭州排洪溝侵占覆蓋問題時,一致認為:覆蓋洪道不可取。覆蓋洪道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洪道的功能就是排洪泄水,確保城市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蘭州總降雨量雖少,但降雨強度逐漸走強,局部突發性暴雨頻率越來越高,覆蓋、擠占洪道,勢必會嚴重影響泄洪。
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一位高工表示:“蘭州周邊泥石流以暴雨性泥石流為主。對于蘭州洪道,理應加大維護力度,更應該形成穩定、長效管理機制,畢竟,洪水才是對洪道的唯一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