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思維大膽探索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共平涼市崆峒區委書記 李曉林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是破解“三農”難題的一個現實選擇,為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構建和諧崆峒、小康崆峒、活力崆峒和魅力崆峒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首要任務,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以推進農村全面進步為目標,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結合區情實際,我們創新思維,因地制宜,按照“規劃先行、經濟適用、體現特色、適度集中、節約土地、產業配套”的原則,以涇河川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建設、312線小康示范帶建設為帶動,力爭使崆峒區新農村建設率先在全市乃至全省取得突破。
規劃先行。按照“規劃先行,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建管并重”的思路,促進各類規劃向農村擴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有線電視和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性規劃建設到位。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重點編制村鎮建設規劃,抓好試點示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加強規劃指導,強化規劃約束,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嚴格按照村鎮建設規劃和建設方案組織實施。今年,在抓建2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同時,以鄉村為主體,完成80個村莊和11個集鎮規劃,力爭用2—3年時間,全面完成全區村鎮和集鎮規劃。
經濟適用。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的關系,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支持群眾,尊重農民意愿和對項目的選擇,充分調動農民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對涇河兩岸川區村、鄉鎮駐地村和城中村、南北二塬山區村,立足實際確定建設內容和標準,區別不同情況采取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凡是群眾迫切要求的先建、早建。突出經濟適用,大力推廣節能降耗建材,降低住宅建設的造價。
體現特色。堅持實用、美觀、特色相統一,在民居設計上體現民族特色,保留農村的歷史文脈,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做到人與自然和諧,既展現農村的田園風光,又彰顯農村的歷史文化底蘊,適應農民生產生活要求。在城郊、312沿線經濟基礎好的村,大力推廣建設二層或二層一層相結合磚混住宅,在北部塬區、南部山區,依據居民習慣、風俗特點推廣建設“四合院”式的磚混住宅。在城區、景區周圍建設集旅游、餐飲、服務于一體的青磚綠瓦、古樸風格為主的“農家樂”式的民居。
適度集中。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目標,引導農民由分散居住向適度聚居發展,小城鎮周邊村、城郊村逐步向小城鎮和城市集聚,實現居住區、產業區、加工區相分離。同時,按照農戶自愿、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并和有利于生產生活的原則,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縮減自然村,搬遷偏遠村,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居住點布局。年內在涇河川區各鄉鎮至少建成有1個100戶以上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其他鄉鎮各建成1個不低于50戶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把吳岳村建成全省一流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典型。
節約土地。實行最嚴格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格按建設規劃要求審批宅基地,控制農民分散建房和零星建房。凡到規劃區內建新房的農戶,其舊宅基地依法收回或流轉,對成片搬遷的,由土地部門組織進行復墾治理,達到占補平衡。堅決防止大拆、大建、強制拆遷的傾向,積極鼓勵農民在現有宅基地上,按照統一規劃,拆舊建新,堅決杜絕給已有住宅的農戶規劃建設新住宅,浪費土地資源。
產業配套。按照調整結構、增加總量、壯大財力、促進增收的思路,優化一產、突破二產、提升三產,形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以果菜產業為主,建設涇川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北部塬區、南部山塬區重點發展以紅牛為主的畜牧業。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和“三品三創”工程(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優化農業結構、品質結構和市場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村商貿業。在崆峒鎮、峽門鄉、麻武鄉等旅游資源相對富集的鄉鎮,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快發展觀光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業。健全項目落地建設機制,降低民營經濟發展門檻,提供技術、政策、資金和服務支撐,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創業、民企發展積極扶持。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引導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
(作者系中共平涼市崆峒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