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皇甫謐文化 構建小康和諧人文新靈臺
——訪靈臺縣委書記毛文平
靈臺縣歷史悠久,英才輩出,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縣邑。我國晉代著名的醫學家、史學家及文學家皇甫謐,就是從靈臺這塊土地上走向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被后世尊崇為“世界針灸醫學鼻祖”。在靈臺三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商周歷史文化和皇甫謐文化愈來愈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平涼市和靈臺縣為了隆重紀念和廣泛宣傳皇甫謐的偉大歷史功績,將于今年9月20日舉辦2006 ’中國·靈臺中醫針灸(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暨皇甫謐文化節,這又一次吸引了國內外人士的目光。
靈臺縣委、縣政府自2002年提出“種草養畜富民,壯大工業強縣,改善環境創業”的總體發展思路以來,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加大文化建設特別是皇甫謐文化開發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實施以小康家園為主要模式的生態富民工程,使全縣經濟社會駛入了全面協調發展的快車道,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9月1日,靈臺縣委書記毛文平來蘭參加會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從目前全省情況來看,各地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突破口。近年來,靈臺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牧林藥業,構筑綠色產業,文化開發造勢,打造和諧靈臺,打破了過去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靈臺正以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態勢快速發展。請您介紹一下靈臺近幾年的發展情況。
毛文平: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邑。對于一個地方的主政者來說,必須要有一個全局觀念,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在經濟建設中取得突破。這些年來,我們積極探索,開拓進取,確定并實施了“種草養畜富民,壯大工業強縣,改善環境創業”的強縣發展戰略。幾年來的發展證明,這是我縣發展經濟的正確選擇。
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速度。過去的五年,是靈臺經濟建設實現較大跨越、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的五年,也是廣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靈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支出分別突破10億元、3億元和2億元大關。以“一城五鎮”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共完成投資3.18億元,占同期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8.3%;實施了退耕還林、生態治理、交通水利等一批基礎建設項目,建成了文化廣場、荊山森林公園、靈都大廈等一批重點工程,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農民群眾得到了較多的實惠,全縣農民減負總額達2346.4萬元,人均減負114元;通過退耕還林、糧食直補、合作醫療等項目補助農民群眾1.66億元,人均補助808元。大力弘揚以實為先、干字當頭的工作作風,創新機制,抓點示范,在主導產業開發、工業經濟發展、城鎮建設、農宅建設、計劃生育和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皇甫謐文化保護開發等方面涌現出了一批在省市有廣泛影響力的典型,大大提升了靈臺的知名度。
記者:9月20日,2006 ’中國·靈臺中醫針灸(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暨皇甫謐文化節將在靈臺舉行,在經濟得到全面提速后,靈臺的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借助皇甫謐文化的開發,請您談談靈臺在開發文化資源上的情況。
毛文平: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文化已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一個地區或城市,如果沒有文化這種精神力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那么這個地區、城市的發展是沒有希望和前途的。所以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催化和加速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促進其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皇甫謐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靈臺走出甘肅、走向全國的希望所在。積極籌備舉辦2006 ’中國·靈臺中醫針灸(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暨皇甫謐文化節,是靈臺借助皇甫謐文化品牌優勢,加大靈臺人文、自然資源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把靈臺推向全國的重要舉措。也是一次宣傳、弘揚、開發皇甫謐歷史文化,充分展示靈臺歷史文化豐富內涵的極好機會,對于打造特色文化名縣、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弘揚皇甫謐文化為契機,近幾年靈臺文化建設突飛猛進。2003年以來,投資680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的縣城文化廣場和宣傳文化中心;概算總投資8500萬元的荊山森林公園建設項目,近三年已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三賢祠、德化廊、西周銅鼎等設施和道路、綠化亮化工程;投資550萬元,新建了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的博物館大樓,改建了皇甫謐大劇院。概算投資4800萬元、占地面積5.84萬平方米的皇甫謐陵園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籌措資金220萬元,實施了有線電視通達13鄉(鎮)建設項目,擴大了農村電視覆蓋面。另外,我們在籌措資金7000多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8.5萬平方米的基礎上,擴建了靈臺一中,今年啟動實施了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可容納4000名學生的獨立高中建設,將有效地解決群眾上學難的問題。
記者:近幾年,靈臺縣找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而且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在發展中也得到了實惠,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毛文平:為了讓群眾盡快脫貧致富,我們狠抓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導產業和優質糧食經濟板塊的培育發展。至2005年底,全縣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到18.7萬畝,牛飼養量達到17.83萬頭,年實現養牛收入1.02億元。在發展林果產業上,一方面新植果樹經濟林26.4萬畝,另一方面利用野生資源,變廢為寶,將滿山遍野的酸棗通過現代科技,嫁接成大棗,不僅成活率高,掛果早,而且不占耕地,受到農民極大的歡迎。目前已成功嫁接大棗1117萬株,人均50棵。全縣中藥材留床面積10.98萬畝,年銷售收入3700萬元。優質糧食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糧食總產量15.36萬噸。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達到1872元,今年預計可達到2000元。
在抓農民增收的同時,我們尊重民愿,積極引導農民興建小康生態家園,高度關注民生,大力措辦實事。2003年至今已在13個鄉鎮建成小康家園75處1891戶,總投資1.12億元。針對道路交通條件較差的實情,爭取資金2.2億元,修改鋪油道路6條119公里,新建上等級公路26條170公里,改建鄉村道路55條370公里。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大病救助工作,累計為44.7萬人次報銷醫藥費1212.8萬元。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完成人畜飲水工程62處,實現自來水入戶1.6萬戶。
對于未來,縣委書記毛文平充滿信心,他說,隨著靈臺煤炭和油氣資源勘探的逐步深入,靈臺的明天將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