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平涼到定西的高速公路就要建成通車了。與這條同樣令人振奮的消息還有:建設者們立志于把這條建設在光禿禿的黃土山上的高速公路打造成“綠色長廊”。
相對這條我省最長的高速公路項目而論,“綠色長廊”的意義也同樣重大。
綠化:路好景好才是真好
時至今日,生態是公路建設繞不開的“坎”。路好,景好,才是真好。
然而,與修建于青山綠水間的項目相比,平定高速公路全線降水量小,蒸發量大,自然植被稀疏,生態極為脆弱。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面前,如何搞好公路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對建設者最大的挑戰。為了把公路打扮得靚麗起來,建設者們不惜投入巨資搞綠化。
7月11日,記者在定西青嵐隧道進口處看到,10多名農民工正在忙著挖坑、植樹,路基兩邊已經披上了“綠裝”。滿眼只見針葉干練、闊葉優雅、灌木活潑,它們相映成趣。
負責綠化工作的甘肅華運公司幾乎采取了所有的辦法來讓草木成活,如鋪地膜來保持土壤墑情,陽光強烈時,用遮陽網蓋住,有時還得給樹苗換土。
據介紹,這里年降水量遠遠小于蒸發量,為了植被扎根,前期水量供給就必須要多一些。但附近沒有水源,因此每次取水都要到離施工現場10公里外的定西市運自來水!叭有兩個綠化標段,總造價超過了4500萬元,這還不包括一些由路基、路面施工單位承擔的綠化、環保任務!逼蕉ǜ咚俟讽椖哭k副主任、總監理工程師馬玉芳說,“過去修路修通就達到目標了,現在不僅要讓過往行人感覺路面舒適,還要心曠神怡!
水池:成于路基用于當地
項目辦對環保要求很高,除了美化景觀外,還越來越多地重視生態功能。
在定西市安定區青嵐鄉廟坪村前,一條深溝,一池清水,一臺水泵成了這里的一道風景。
一位家住當地的張大爺告訴記者,他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黃土山上能出現這樣的水壩,真不敢想。記者看到,這里的村民們已經在往莊稼地里抽水灌溉。
據目測,這座水池約蓄水100多立方米。溝底之所以有水,是因為有一座“水壩”。遇到降雨,“水壩”把雨水匯集,時間一長,就變成一座微型水庫。與其他水庫不同的是,這里的“水壩”實際上就是平定高速公路的路基。
“與其讓雨水白白流走,不如把它們截住,造福于當地老百姓!瘪R玉芳說,“公路經過的山溝,填埋土方,建成后,既是路基,又是水壩,我們稱為壩式路基!月窞閴巍嬎鳌姆桨冈谑┕ぶ幸簿椭鸩匠尚。”她還告訴記者,這個方案得到了交通和水利部門的批準。
眾所周知,定西常年干旱少雨,農民們吃水要靠集雨窖,種莊稼是靠老天爺。即便下上一場雨,也都順著山溝流走了,根本沒辦法蓄水利用。
至于“水壩”的安全性,馬玉芳說,早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壩式路基的強度要比一般的路基大,此外路基中間還修建了泄洪洞,當漲到一定高度時,水就會從泄洪洞流走。
其實,這樣的路段完全可以架橋而過,但建設者們認為,集流的雨水,可以澆地,也可以作為牲畜飲水,利在當地;同時對于公路部門來說,修“壩”要比修橋節省費用。
馬玉芳說,全線共修建了32處壩式路基,既環保,又節約,真是一舉兩得。
隧道:入于景區而隱于景區
崆峒隧道是平定高速公路上最長,也是最早完工的隧道,只用了一年半就挖通了。
作為全線唯一的石質隧道,其特別之處并非在于施工速度比沿線其他黃土隧道要快,而在于其入于景區又隱于景區的設計和綠化理念。
穿過隧道上行線來到西端出口處,這里的施工痕跡已經被綠化,棄渣處均已砌好護坡,并在上面鋪上了新土,青草已經生長出來。
隧道北面的一座綠樹環繞的大山就是5A級景區崆峒山。由于相鄰景區,隧道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了環保方面的規定,同時,為保證隧道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建設者們對隧道洞門專門進行了景觀設計,施工后的裸土上都被播了草種,有的已生長得郁郁蔥蔥。
當日下午,記者在崆峒山腳下遇到了從蘭州來旅游的張先生,他告訴記者,在山頂上登高望遠,風景獨美,竟全然看不到隧道;在山腳下,流連忘返,驀然回首,才見一條“玉帶”穿過景區的邊緣。
采訪中,記者在平定高速公路沿線看到,綠化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黑色的柏油路上已套上了綠色的圍巾,一條二百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已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