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和發展重點
今后五年,是確保完成“十一五”規劃,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縣情,準確把握發展定位,緊抓一切機遇,努力把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推上一個新臺階。
今后五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農業為基礎,以商貿為依托,以加工業為支撐,咬住以商興市、以市建城、以城帶鄉、工貿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方針不放松,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商貿流通優勢、傳統文化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繼續實施“項目拉動、商貿帶動、產業推動、城鄉聯動、三產互動”戰略,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爭創“中國西部小商品城”、“隴東南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林果產業基地縣”優勢品牌,全力構建富裕秦安、民主秦安、文明秦安、和諧秦安。
主要奮斗目標是:國民經濟增長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十五”時期;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林果、商貿等支柱產業有較大提升,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進程明顯加快;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力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突破,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今后五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戰略重點是:
(一)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堅持突出特色,集約經營,質量優先,品牌增效的原則,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圍繞林果、畜牧傳統產業,以生產無公害、綠色產品為重點,規模發展果椒、畜牧等生產基地,爭取全國名特優經濟林蘋果、花椒之鄉的命名,爭創國家級無公害水果示范縣和一批國家、省、市級優質品牌。扶持壯大特色產業,全面推廣“杜寨模式”的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培育開發蔬菜、洋芋、藥材、食用菌、小雜糧、牧草等產業,建設清水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基地。以農副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為突破口,興辦一批以農畜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銷為主的龍頭企業,推廣訂單農業,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網絡和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技能培訓,開拓勞務市場,打造勞務品牌,促進勞務輸轉向質量型、技術型、集團型轉變,切實提高勞務輸轉的質量和效益。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做好村鎮規劃,整合項目資金,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培育村級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大以整村推進為主的扶貧開發力度,實現穩定解決溫飽,力爭部分地區達到小康水平。
(二)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發展壯大縣域工業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機制創新和技術改造為重點,圍繞小商品市場和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小商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商品包裝、新型建材、旅游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打造品牌,推進工業經濟優化升級。加大工業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整合資產,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活躍的優勢,扶持發展小商品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提高商品自產率。立足農林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優勢,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為突破口,培育新興工業,重點抓好萬噸果汁生產線、果畜產品深加工、清水河流域農副產品加工基地、葉堡工業園區粉條加工和大地灣彩陶制作等項目,延長產業鏈條,帶動和促進縣域工業快速發展。按照科學規劃,配套建設,聚集要素,優化服務的原則,進一步加快西川、葉堡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引導優勢骨干企業和關聯項目向園區集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力爭建成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戶、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戶,有20戶企業進入限額以上企業行列,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三)鞏固提高商貿流通業,促進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更快發展
緊抓商貿立縣戰略不放松,全力打造中國西部小商品城,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各類市場,改造擴容興國小商品市場,在城區、鄉鎮和公路沿線發展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完備、運作規范的果品、蔬菜等專業和綜合市場,進一步完善縣域市場體系。依托小商品市場和現有倉儲、運輸企業,加快構建交通運輸、倉儲配送、信息網絡等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客貨運物流園區,積極推廣連鎖經營、代理經營、區域性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提升商貿流通的水平。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為商貿流通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新興產業,開發社區服務、物業管理、文娛健身等行業。充分發揮伏羲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的優勢,保護開發大地灣遺址、女媧文化系列景點、三國街亭古戰場、上關明清一條街、鳳山景區、柴家山生態旅游觀光和“農家樂”休閑旅游等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我縣的支柱產業,成為天水市旅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落實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事業和服務業等領域,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四)堅持發展抓項目,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統籌協調,突出重點,調動各方力量,抓項目建設,促投資增長。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篩選一批優勢項目,轉變招商思路,創新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招商引資新格局,多渠道吸引外地客商來我縣投資興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適時調整和補充項目庫,論證、篩選、儲存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努力爭取和建設一批能夠增加財源、增強發展后勁的重大產業項目,以及改善城鄉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加強項目建設與管理,完善項目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爭取項目、建設項目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全縣上下形成抓項目、促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五)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以完善舊城基礎設施和擴大城區規模為重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經營,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吸引聚合各種要素,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切實發揮城投公司、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的作用,對土地等城市資產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完善多元化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嚴格執行縣城總體規劃,繼續抓好以交通道路、市政基礎設施為主的舊城改造,建設新城區,擴大城市規模,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73平方公里,規劃區人口達到9.2萬人。加強城市集中供熱、供電、供水和垃圾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新建、改造城區道路,逐步形成9橫4縱的城市干路網絡,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啟動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以縣城東西兩山、葫蘆河兩岸和城區公共場所為重點,實施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強化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完善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建設,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蓮花、隴城、五營、郭嘉、葉堡、安伏、魏店、云山等小城鎮為骨干,鄉集鎮為補充,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城鄉互動的發展新格局。加快通縣、通鄉、通村公路的等級化改造,建設靖天公路葉堡葫蘆河大橋和鄉鎮汽車站,實施西(川)王(窯)、喇(嘛墩)雙(廟)等7條92公里通鄉公路和20條100公里通村等級公路改建鋪油工程,全面實現鄉鎮通油路。
(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社會事業
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建立健全科技推廣和培訓體系,鼓勵支持技術改造和創新,拓寬科技投入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業、工業生產等領域的應用程度和科技成果轉化率。開展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科技素質。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健全人才培養與使用、引進與流動、評價與激勵機制,合理配置人才資源,營造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狠抓常規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穩步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拓寬辦學渠道。加大教育投入,基本消除中小學校B、C級危房和新增危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農村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級、社區衛生所(室)建設,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以強化基層基礎工作為重點,認真落實計劃生育優惠保障政策,提高管理和服務能力,穩定低生育水平。以建設特色文化大縣為目標,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突出抓好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規范檔案管理,完成《秦安縣志》二輪修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不斷提高保障水平。認真做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失地農民的保障問題。健全政府救濟、社會捐助、群眾互助相結合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社會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老齡和社會慈善事業。重視民族工作,發展民族經濟,搞好民族團結。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監督管理,嚴防各類事故的發生。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健全和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妥善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問題。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集中治理工業“三廢”和河流、水源污染,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依法強化對水、土地、礦產、林木等資源的強制性保護,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盜伐林木等破壞和浪費資源的違法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八)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行政能力建設
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和責任政府。認真貫徹《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規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加大行政執法監察力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深入開展“五五”普法,不斷提高廣大公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進一步落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加快政府電子政務建設,深化政務公開。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不斷增強政府的公信力。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努力建設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