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鄉涌動科技潮
——秦安縣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紀實
秋耕生產的備忙季節,在桃鄉秦安的村組農戶和田間地頭,到處活躍著科技人員忙碌的身影,他們積極指導農民測土試肥、建舍養雞。今年再次榮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的秦安縣,又煥發出勃勃生機,涌動著科技熱潮。
秦安縣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始終把科技工作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不斷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科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加快成果轉化
秦安縣緊緊圍繞培育和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爭取并實施科技項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近兩年共組織實施了“甘肅中部地區花椒豐產栽培優良品種選育及推廣”、“果品優勢產業培育工程”、“秦安蜜桃優質標準化栽培”、“秦安縣無公害大白菜栽培技術示范”、“天水銀星毛紡廠30萬條拉舍爾毛毯生產線技改”、“秦安三星淀粉烘干生產線技改”等各級各類科技項目61項,鑒定驗收科技成果49項。實施“淺山干旱地區綠色食品(桃)生產基地開發示范”項目期間,從山東、陜西等地引進優質桃樹品種21個,在劉坪鄉等蜜桃主產區建成綠色食品(桃)生產示范基地5.14萬畝,建成綠色食品(桃)設施栽培示范園115畝,項目區平均畝產果品1619.3公斤,畝增產值798元,新增總產值4101.3萬元。秦安葉堡儀斌粉條廠引進國內最新研制的馬鈴薯水晶粉條新工藝,總投資300萬元,固定資產200萬元,年產馬鈴薯淀粉水晶粉條1000噸,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利稅150萬元,新增100個就業崗位,年人均工資5000元。同時,改秦安馬鈴薯粉條傳統手工藝作坊加工為全自動全封閉綠色環保一體化生產,建立了現代化粉條生產線,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強化科技服務
秦安縣還不斷創新科技服務機制,狠抓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縣已建立了以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龍頭,17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果站、畜牧站為主體,428個村科普分會、8100戶科技示范戶為依托,169個專業研究會、9個民辦科技企業和咨詢服務部為補充的三級科技服務網絡。
自2002年以來,該縣積極開展了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技術資金入股、法人科技示范、專家有償技術指導、項目承包等七種服務模式。去年,全縣127名科技特派員深入101個村點,共實施科技項目135個,指導新建山地日光溫室45座,塑料大棚480畝,建成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4萬畝,種植柴胡、黨參、板藍根、冬花、生地、黃芪等中藥材1.8萬畝,人工種草3.5萬畝。引進高產奶牛60頭,良種雞12萬只,組織推廣良種豬8萬頭,瘦肉型雜交授配母豬2萬頭,繁活仔豬17.6萬頭,凍配改良牛300頭,奶牛授配200頭,發展規模養殖戶260戶。全年舉辦各類培訓班215期,培訓農民2.5萬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4.8萬份(冊),發放技術光盤420張,編印了《秦安縣科技特派員工作簡訊》4期。中介服務型科技特派員馮宏義創辦了秦安縣宏義果品有限責任公司,聘請市上專家在全縣蘋果分布密集區,進行了以蘋果無公害化生產為主攻方面的生產技術培訓,發展訂單果業,保障了果農的生產效益。目前,建成千噸級以上氣調庫3座簡易窖5294個,總貯量達5.12萬噸。土專家王平平先后指導帶動興國鎮來該村建成桃棚43座,輻射帶動了西川、劉坪、蓮花、葉堡、中山等鄉鎮建成反季節桃栽培日光溫室198座,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通過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有力地助推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9.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馮喜成 張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