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開創秦安改革發展新局面
□中共秦安縣委書記 陳天雄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景輝,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文卿在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縣長王東紅,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賈萬祥,縣政協主席高霆鈞等的陪同下,深入秦安縣城鎮、鄉村、企業、學校調研。)
科學發展鑄輝煌,昂揚奮進譜新篇。我們剛剛送走了大事多、難事多、喜事多的2008年,又迎來了挑戰多、機遇多、任務重的2009年。市委五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的相繼召開,確定了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具體任務,為我們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秦安縣委、縣政府要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精心謀劃2009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動員全縣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奮力開創全縣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一、認清形勢,迎難而上,在搶抓機遇中加快發展步伐
2009年是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促和諧的重要一年。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積極應對挑戰,調整工作思路,強化各項措施,搶抓各種機遇,加快發展步伐。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商貿為依托,以加工業為支撐,緊緊圍繞“以商興市、以市建城、以城帶鄉、工貿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方針,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商貿流通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全面實施促農增收“六大行動”工程和產業推動、商貿帶動、旅游拉動、勞務促動“四輪驅動”戰略,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專業市場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立足擴大內需保持全縣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切實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著力推進民生工程和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整合資源,壯大產業,推進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一,堅持促農增收,努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始終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大事來抓,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合理流轉,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畜牧、勞務等支柱產業,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不斷提高產業的規;、集約化發展水平。大力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切實把農產品品種調新、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著眼于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大力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成立縣勞務公司,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在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上下功夫。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類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進一步抓好品牌創建,切實做好品牌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實現品牌增效增收。
第二,堅持外引內聯,傾力抓好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機遇,爭取落實一批對全縣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拉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努力擴大投資規模。依托林果資源和工業污染小的優勢,以打造“西北食品加工基地縣”為目標,積極引進食品加工項目,做大做強食品加工產業。加大通鄉油路和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建設力度,做好天平高速過境項目的爭取工作。加快在建項目特別是工業園區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年內完成養加加果汁飲料加工、優質包裝箱生產等項目建設。
第三,堅持商貿帶動,全力抓好全民創業工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聚集一切發展力量,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迅速掀起全民創業熱潮。啟動實施“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和西川物流園區建設,以商貿業的蓬勃發展,帶動非公企業及林果、養殖、勞務和文化旅游產業的大發展。
第四,堅持城鄉聯動,盡力抓好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以規劃為龍頭,以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切入點,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向農村轉移,逐步實現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的均衡合理配置。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和農村安全飲水、沼氣建設、流域治理的工程,穩步推進隴城、蓮花、郭加、魏店、葉堡、興豐等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進程。
三、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進一步加快和諧社會建設
一要進一步抓好為民承諾實事的辦理工作。全力辦好鳳山小廣場建設、便民市場建設、公共廁所建設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十件實事。二要進一步落實黨的惠民政策。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進一步擴大就業覆蓋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面,落實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低保和五保戶供養制度,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推廣實施“一冊明、一折統”工作,確保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得到不折不扣落實。三要進一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結合災后重建和教育布局調整,合理配置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狠抓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項目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抓好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健全新型合作醫療運行機制,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四要進一步開展“平安秦安”創建活動。抓好平安建設示范點建設,全面深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高度重視信訪問題,實行縣級領導包案制度,定期開展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及時排查、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五要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城鎮以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示范窗口為重點,農村以生態文明村建設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為突破,努力提高全縣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四、健全制度,轉變作風,全面提升黨建工作水平
一要圍繞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扎實開展好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二要圍繞提高執政能力,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完善領導班子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把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政績突出的干部調整到領導崗位上來。進一步加強干部的調配管理和隊伍建設。積極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不斷壯大農村人才隊伍。三要圍繞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對鄉村兩級干部的政策、法規、作風、班子建設等方面的教育整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繼續加強企業、社區、學校及群團組織的黨建工作,不斷擴大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四要圍繞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開展深化鄉鎮職能轉變試點工作,著力解決鄉鎮干部職能定位不清、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五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以反腐倡廉實際成果取信于民,為全縣改革發展提供政治保證。
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新跨越
□秦安縣人民政府縣長王東紅
2009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奮力拼搏,真抓實干,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突破和新跨越。
今年秦安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生產總值達到24.25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財政收入達到9198萬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25億元,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00元,凈增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43元,凈增44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圍繞上述目標任務,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實施促農增收六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養殖等特色產業。高標準建設果椒基地12萬畝。加快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村建設步伐,新發展規模養殖戶400戶,新增養雞100萬只。抓好秦安蜜桃、花椒、蘋果、脆瓜、粉條等農產品商標注冊,爭取中國蘋果之鄉命名。以農副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為突破口,興辦以農畜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銷為主的龍頭企業。二是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完成玉米全膜覆蓋種植20萬畝,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5000畝,優質洋芋生產基地10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5萬畝。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深入推進勞務增收工程,組建秦安縣勞務派遣公司,加大培訓力度,年內輸轉勞務人員9.5萬人,勞務收入達到4.3億元。四是加大區域扶貧開發力度。全面實施蓮花鎮董灣等13村整村推進項目。五是穩步推進新農村示范建設。著力在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六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
(二)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發展壯大縣域工業
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依托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培育壯大以食品、小商品為主的加工業。一是全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編制以食品和小商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發展環境,重點抓好泰達印務1億個優質紙箱生產線、北京養加加果蔬汁飲料生產線、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圣源果業和隆源果品進出口公司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二是著力培育特色優勢企業。大力發展食品、小商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小商品市場自產商品率,打造西北食品加工基地縣。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培育果汁、毛毯、鉛筆、粉條等工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以市場建設為龍頭,鞏固提升商貿流通業
以全力打造中國西部小商品城為目標,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建設商貿大縣。編制全縣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和市場建設規劃,加強城鄉市場規劃管理。啟動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秦安物流倉儲中心建設,抓好郭嘉、葉堡、蓮花農貿綜合市場和興國北大果品市場建設,規范完善西川蔬菜批發市場和城區便民市場。加強與浙江等發達地區的經貿合作,積極推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倉儲營運、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服務形式,努力實現傳統商貿流通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將秦安建成覆蓋隴東南、輻射周邊省市的商流、物流中心。
(四)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拉動經濟較快增長
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難得機遇,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一是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抓好農副產品加工、小商品加工、市場和物流園區建設、能源開發等招商引資項目。二是全力抓好項目爭取工作。加強交通、水利、能源建設、服務業、重大民生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做好項目的對接和爭取工作,努力實現項目總量、投資規模新突破。三是切實提高項目建設和管理水平。嚴格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制,加快在建項目進度,強化質量管理,確保項目建設的程序化、規范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