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蘭州12月11日電(記者張欽)49歲的包鳳蓮,好不容易盼到患有腦瘤的丈夫治愈出院,自己卻又查出宮頸癌。一個農村特困戶,本來債臺高筑,現在又得面對每月一次、每次至少1萬多元的化療。“病治不治?家里今后生活怎么過?”她一度感到絕望。
包鳳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尹川村的農村二類低保戶,一家七口人的全年收入,六七成來自農村低保。這兩年,包鳳蓮為了給丈夫魯進財治病,不惜糶糧舉債,花了16萬余元。在新農合報銷之后,魯進財還獲得民政救助和大病醫療保險的理賠,但即使這樣,還有5萬多元的窟窿,只能靠四處借債暫時填補。
屋漏偏逢連夜雨。從今年3月起,包鳳蓮住院、手術,6次化療,又花了8萬多元。不過,與丈夫相比,她看病的實際自付降到5000多元。新農合、民政救助和大病保險幫她分擔5。47萬元。此外,秦安縣“兩保一孤”大病保險又理賠2萬元,并且打破“先看病后理賠”常規,一確診就獲賠,這筆提前支付的理賠金讓她可以撬動更多的新農合資金來治病。說起這筆“救命錢”,包鳳蓮非常感動,道謝時泣不成聲。
秦安縣的“兩保一孤”大病保險,在當地也是一個今年才出現的新鮮事。所謂“兩保一孤”,是指農村五保戶、低保人群中困難程度最大的第一類與第二類低保戶,以及孤兒。在61。8萬余名秦安人中,“兩保一孤”人群有34026人是全縣貧困人口中失去自我發展能力的最困難人群,一旦患大病就面臨極大困境。據縣民政局統計,僅全縣的農村低保人群,近3年全縣年均有439人在新農合報銷后,因為自付部分還有5萬元以上獲得民政救助,而按照現行政策,民政救助比例也只能是自付部分的10%到20%。
為讓“兩保一孤”人群看得起大病、不因病陷入“赤貧”,秦安縣與中國人壽保險共同探索設立“兩保一孤”大病保險。全縣3。4萬余特困人群全部參保“兩保一孤”大病保險,縣財政埋單,保險公司讓利。如果有人患有腦出血、肝硬化、胃癌等30種重大疾病,一經確診,即可獲得2萬元保險金作為治療費用。秦安縣委書記王東紅說,這種金融扶貧方式,是為了解決特困人群享受基本醫保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說起“兩保一孤”大病保險,最大的特點是變事后理賠為提前給付,通過緩解群眾的籌錢之急,讓困難人群能夠及時治病。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秦安縣支公司經理周金平的話說,這有利于把特困人群“抬進醫保的門檻之中”。

11月17日,興國鎮賢門村的二類低保戶、69歲老人劉轉過突發腦梗塞被送到縣中醫院,當時71歲的老何旺喜身上只有481元錢,后來找村干部借了3500元住院押金才住了院,但隨后幾天老兩口就獲得2萬元的保險金,不僅緩解了看病靠借錢的燃眉之急,還為后續治療和康復提供了資金,目前劉轉過在家安心靜養。
“‘兩保一孤’大病保險作為面向特困人群醫保的重要一環,相當于為特困人口提供了護理費、營養費以及未納入醫保報銷范疇的檢查費等費用。”秦安縣副縣長畢勝說。
截至12月9日,中國人壽已為秦安縣13位“兩保一孤”投保者理賠26萬元。隨著越來越多的受益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項精準扶貧舉措也引起許多干部的思考。
“為特困人群解困亟須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畢勝說,秦安縣為3。4萬名“兩保一孤”者支付的保費是340萬余元。財政支出不算多,卻撬動了市場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共同為貧困人口兜底。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天水市分公司總經理李源良則認為,在精準扶貧中,防風險就是防一夜返貧,保險下鄉開展金融扶貧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