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購”的桃樹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虔)蘋果、桃子,這些都是平日里廣受歡迎的水果。當我們在品嘗這些新鮮清甜的果子時,或許不會想到,手中這小小的水果,在有些地方的脫貧事業中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那里廣闊的桃林和蘋果林,凝聚著從政府到村民們堅定的脫貧意志。

歹福太的桃林
“我種桃種蘋果已經有十幾年了。”秦安縣劉坪鄉農戶歹福太說。他家里有一畝桃林,三畝蘋果林,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60歲的他和老伴營務著這些果樹。近些年,外地的客商會來秦安收購水果,歹福太通過專業經紀人售賣,不用自己尋找客源,每年的純收入有兩萬元左右。“(種果樹)是個季節性的活兒,像現在,桃還沒熟,所以不太累。”他笑著說。

秦安縣早熟的桃子
水果種植可算是秦安縣的傳統產業,桃子和蘋果的品質尤其好。在如何發揮果業價值、幫助群眾脫貧上,秦安縣做出了不少探索:全縣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98個,果品經紀人2200多人,提高了農民進入果品流通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采取果園除霜機、防雹網防御霜雹對蘋果的危害;財政撥付蘋果系列保險200萬元專項基金,承保蘋果3.6萬畝;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解決果品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果農個人貸款難問題;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建成“秦安蘋果”、“秦安蜜桃”等多家電商,在網上銷售農特產品,有效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等等。
近年來,秦安縣還實踐“果樹出售”活動。通過聯系金融機構認購桃樹、蘋果樹,“以銷定產”。由于果樹在早期就被認購,農民們就可以根據購買方的要求在種植階段疏花疏果,控制產量;與此同時,又極大減少了果子成熟時可能面臨的市場波動風險,讓果農穩定受益。果農老楊家六畝地的果樹“預售”出了一半,他已經收到了定金。“現在我只要把蘋果務好就行。”老楊坦率地說。

擾動空氣的設備,用來預防霜雹災害
秦安縣如此重視果業發展,自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至2015年底,全縣水果總面積71.88萬畝,果品總產量達60.2萬噸,年產值27億元;全縣人均林果收入47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2%。同時,縣委、縣政府狠抓以果品精深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建設,積極扶持發展以果品貯藏、果汁生產等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產業扶貧鏈條外擴。這份“甜蜜”的脫貧事業,還將繼續進行,一顆顆小小的水果,將完成果農們脫貧的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