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寧市城北區海湖橋柴達木路金帝花園小區開著一間春云香豆餅的店,店里每天來買香豆餅的客人出出進進,生意非常紅火。
“我們每天五點多起來跳舞鍛煉,他們就已經開始烤餅了,小兩口和和美美,挺能吃苦,天水小伙人不錯,烤的香豆餅色香味美,我們已經吃了十多年了。”住在小區的藏族阿娘笑盈盈地說。

店主是一對夫妻,小伙子叫杜建軍,是甘肅秦安縣王窯鄉人,妻子是來自甘肅慶陽老區的田云云,他們掐指一算,在青海西寧烤香豆餅將近20個年頭,小生意助他們奔上了小康路。
杜建軍夫妻的創業之路并不平坦。1992年,杜建軍初中畢業后,由于家里窮便放棄了繼續上學深造的機會,次年到金昌建筑工地做小工,一年后又到蘭州一家國營標牌廠做零工,上班之余還在外面蹬黃包車撿破爛,再掙一份錢貼補家里,暗暗下決心改變家庭的窮困狀況。

看到別人烤餅子掙錢,杜建軍在1995年就把村里幾個發小約到蘭州,4個人合伙在雁灘人工湖邊烙油鍋盔,沒想到沒一年時間就上手了,杜建軍告訴記者:“那時我們幾個用一個小紙箱收錢,每天晚上大家在一起分錢,每人分到幾十元錢時就感覺像做夢一樣。”
為了拓展市場,后來幾個人就分開獨立干,杜建軍烤餅的手藝已經駕輕就熟了,他被內蒙古一家烤香豆餅的店招聘為面點師,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又學會了烤香豆餅的手藝,烤香豆餅期間,認識了當時在蘭州打工的慶陽姑娘田云云,兩人相好約定終身,便商量自己開店烤香豆餅,沒想到他們烤的香豆餅壟斷了蘭州的市場,有了一定積累后,夫妻二人于 1997年去西安拓展市場,由于西安市民不喜歡吃香豆餅干了半年就回來了。1998年,杜建軍和年輕的妻子來到青海西寧開拓市場,一干就是18個年頭。

起初,西寧人也不大喜歡吃香豆餅,整個青海省就他們一家做香豆餅的,于是夫妻兩推著香豆餅給這家門店送5個,那個攤點放10個,送不完的他們就一天三頓吃,就這樣零敲碎打地上門求情做推銷,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他們做的香豆餅終于打開了市場。
在西寧開燒鵝仔店的甘肅臨夏人王文劍,1999年底和杜建軍簽訂了配送香豆餅的協議,目前在西寧市開了16家連鎖店,每月營業額4萬多元。
在20多年的烤餅生涯中,杜建軍和田云云不僅是一對恩愛夫妻,更是烤餅子的“黃金搭檔”,配合得相當默契。

“如今店里主要靠云云一個人張羅,頸椎和腰椎有點受損,但那些客戶的事情不能耽擱,我們一年360天從來沒假期,每年回老家過年都是三十晚上,大年初四就急著往外趕。”杜建軍說話風趣幽默。
田云云笑著說:“建軍人憨厚老實,能吃苦,手藝好,覺得是個能過日子的人。”

記者在杜建軍的烤餅店里看到,夫妻倆早上進店后就開始忙乎,田云云揉面、搟餅、扎花、烤餅、刷油、裝箱,還要照應來店里買餅的零客,做餅手藝嫻熟,干凈利落,節奏感強,平均一個餅從搟到烤不到一分鐘時間,好比秒殺的速度,猶如音樂家彈鋼琴的灑脫,他們每天要和3袋面烤700多個餅子。杜建軍每天上午要花三四個小時給市內20多個攤點送貨,還要給遠在市州的20多家客戶往班車上捎,送餅交通工具從加重自行車,山地變速自行車,摩托車,面包車到現在的小轎車。光自行車前前后后就買了20多輛。

杜建軍吃苦耐勞,誠信經營,為人忠厚老實,做生意也很義氣。2008年,青海玉樹有一位姓張的老板在海拔3000多米的外州縣經營小吃店,慕名來到杜建軍的烤餅店雙方達成了配送香豆餅的協議,玉樹離西寧800公里,每天要往西寧去玉樹的班車上捎,西寧老板生意不錯,配上杜建軍的香豆餅生意做得更加紅火,張老板于是再投資建賓館,由于對市場走向估計不足,一年過后不僅把所有的積蓄賠了進去,而且拿小吃店抵了債,先后欠了杜建軍的3000多元烤餅錢,杜建軍夫妻深知張老板的難處,不僅再沒提欠款的事情,而且還時常打電話鼓勵他走出困境,張老板感激地說:“你是z最能理解我現狀的好兄弟,欠你的錢等我手頭寬裕了一定還。”
如今,夫妻倆不僅在西寧買了房,安了家,有了車,有了存款,而且兩個兒子上了高中,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