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秦安縣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品牌戰略的決策部署,依托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全面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充分發揮白脆瓜種植傳統優勢、品質優勢和區位優勢,在葫蘆河、清水河和南小河流域15個鎮建成白脆瓜基地23個,建造大棚1281座,實現產量1116噸,產值2232萬元,白脆瓜產業已成為當地特色富民產業之一。

一、政策引導建基地。秦安縣按照“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社會共建、商業運作”的原則,通過優惠政策引導生產經營主體發展白脆瓜產業,大力推進葫蘆河流域的安伏、葉堡、興國、西川、清水河流域的蓮花、五營、隴城以及南小河流域的興國、王尹、興豐為主的“三個片帶”建設。安伏鎮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棚,整合產業發展資金50萬元新建40座大棚,探索“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擴大白脆瓜種植規模。興豐鎮在燕灣、朱李、陽坡、上陳等村整理土地90余畝,建成高標準設施大棚132座,由村辦合作社自主經營,把白脆瓜產業當作培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載體。蓮花鎮采取“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方式,將200畝老果園改造成2處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建造白脆瓜種植大棚204座,實現農業資源的轉化“升值”。西川鎮白脆瓜產業立足“土”,突出“特”,形成“產”,建造大棚119座,占地面積105畝,成為輻射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二、科技服務強產業。堅持把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作為生產主抓環節,探索建立“專家組+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服務模式,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先后引進星甜24號、千玉200、航發2號、超甜白雪王、新富爾9號等優良品種1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在生產關鍵時期,組建技術專家團隊,分片開展指導,并試行“底薪+績效”的獎勵機制,聘請“土專家”“田秀才”包抓30—50個設施大棚,有效解決了田間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保證了白脆瓜生產效益。依托“百名專家人才下基層助推鄉村振興”活動和“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實施,專家成員深入基層對種植戶開展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整枝壓蔓、醮花授粉、留瓜封頂、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組織觀摩、交流、研討和培訓活動30余期,培訓農民400多人次,為農民做好全程服務。由于生產過程中實行統一育苗、分期定植、錯峰上市,第一批白脆瓜在“五一”前提早上市,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左右,純收入在1.2萬元以上。

三、質量提升創品牌。聚焦“甘味”品牌創建,按照“提品質、延鏈條、創品牌”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大力推介“秦安白脆瓜”品牌。借鑒劉坪鎮在設計“秦安蜜桃”快遞箱時充分融入“中國風”元素等做法,從白脆瓜商標注冊、包裝設計等方面入手,根據不同市場需求,設計特色鮮明、風格統一、大小各異的包裝箱,將大地灣遺址、女媧祠等秦安古跡巧妙地融入白脆瓜的包裝設計中,通過識別可以詳細了解全縣所有白脆瓜基地的種植情況,便于消費者獲悉選擇,自上市以來就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積極開展“秦安白脆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工作,成功舉辦秦安白脆瓜(蘭州)推介會,秦安白脆瓜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

四、宣傳推介拓市場。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對接合作,借助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各類平臺宣傳推介秦安白脆瓜,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報道白脆瓜產業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市場供求等發展動態,發布相關圖文、短視頻、H5、海報、長圖等信息690多條,累計在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刊發相關新聞報道70余篇,拓寬了秦安白脆瓜銷售渠道。齊聚線上、線下資源,開展產品展銷、訂單簽約、直播帶貨等多種形式的營銷活動,與百果園公司、張家港果匠新農人、深圳聯好健康集團等國內大型果品企業多次對接,簽訂供貨協議11項。積極發動民間鄉賢、網格員、網紅等社會力量充當宣傳員,利用抖音號“神采鶴山”、微信朋友圈、視頻直播等方式實現銷售收入120萬元,切實讓秦安白脆瓜產得出、賣得好、銷得旺。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