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鳥巢最高領獎臺上的清水姑娘
□胡曉宜 王選 文/圖

劉麗娟(右)與鄧亞萍在奧運村。
微雨初歇。清水縣城沐浴在一片陽光之中。身穿紅色運動裝、藍色牛仔褲的劉麗娟靜靜地站在軒轅廣場旁等候記者。
面前這個為我國女子坐式排球隊衛冕付出過汗水與淚水的清水姑娘,遠比記者想象中要陽光許多,臉龐上透著濃濃的堅毅與執著。或許是長期在上海訓練的緣故,普通話中還略帶了些江浙口音。

一
1984年,劉麗娟出生于清水縣宏堡鎮馬池村一個四口之家,她的出生并沒有給父母帶來過多的欣喜,畢竟家里已經有了兩個姐姐。3歲那年,幼小的麗娟在一次玩耍中右小腿骨折,經過治療基本痊愈。然而,后來卻又出現了骨折并伴隨著不停的小腿疼痛和紅腫。劉麗娟的父親感到極大的焦慮,他帶著四歲的小女兒前往西安治療,卻被告知女兒得了右小腿骨腫瘤。
這一切,讓原本貧困的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父親留下了家中必需的口糧,糶了家里的其余糧食,用來給女兒治病,但終因無法承擔昂貴的醫藥費不得不抱著孩子離開醫院。就這樣,劉麗娟的病一拖再拖,最后越來越嚴重。
據劉麗娟回憶,她開始上學的時候,右小腿已經不能像健全的孩子那樣走路了。那年,她揣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第一次艱難地走進校園,看到幾面土坯房包圍的校園里,同學們都在追逐嬉鬧,像一群覓食的小雞,而她卻拉著腿不敢往前走一步。
第一次上學,劉麗娟就深深地感覺到她和別人不一樣。
由于腿的原因,老師一直沒有讓她上過體育課,當所有的孩子都撲向操場的時候,她一個人卻孤零零地留在教室。她害怕出去,因為這樣可以逃避同學的嘲笑,但她又多么渴望出去,能和其他女孩子一起跳皮筋,跳方格子,哪怕是和他們一起跑步也行。
幼小的劉麗娟一個人爬在窗臺看著操場上歡蹦亂跳的同學,捂著眼睛哭了。
其實,讓劉麗娟最害怕的是每天上學時要走好幾里的山路。途中,不爭氣的右腿總是不間斷地疼痛,只能走走停停,她時常落在一起上學的同學后面,時常遲到,有時,還會被山腳上的同學朝身上扔土疙瘩。為此,她總是早早地就起身上路,當別人開始出門的時候,她已經走了一半。右腿疼的時候,就用左腳一蹦一蹦地走。一個學期下來,布鞋磨破了好多雙。
這一切讓劉麗娟幼小的心靈變得自卑和虛弱,尚未來得及打開的心靈之窗也緊緊關閉了。
“那時候的我,常常一整天坐在自己座位上不挪動,一整天不說一句話。”時至今日,當劉麗娟講起這些往事,眼眶依舊是濕潤的。
十歲那年,含辛茹苦、操勞過度的母親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劉麗娟的家庭陷入了沉痛的陰影之中,也讓劉麗娟的心靈再一次受到挫傷,年幼的她開始嘗到了命運多舛的辛酸。她說,母親去世以后,村上的鄉親再也沒有母親在世時那樣疼她、慣她,她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陌生,甚至漸漸離她遠去。所幸還有父親,他沒有放棄一家四個翅膀稚嫩的孩子,沒有放棄小麗娟,而是給她鼓勵和支持,讓她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吃飽穿暖,開開心心上學。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過早飽受磨難,不敢人后的念頭在劉麗娟心里像一粒種子一樣萌芽。那時候她經常跑到鄰居家去看一個電視劇,電視劇的主題歌激發了她內心不屈的意志。許多年以后,她仍舊能默默唱出來——“淚要流,路要走,不到斷橋不回頭,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信腳下沒路走。”

二
2002年6月,劉麗娟在西北師范大學上完兩年制脫產自考大專班,其間曾找過幾份工作,但由于腿腳的原因沒有一直干下去。當時大姐和二姐都已出嫁,弟弟正在上學,家里只有父親一個人出出進進奔波、操勞,經濟狀況很拮據。堅強的劉麗娟回到家里,開始幫助父親打理家務。一有時間,她便翻開書本,堅持學習,自己鼓勵自己要向生活挑戰,她看得最多的書籍是勵志方面的,到現在她的床頭仍然擺放著一本《我們為什么沒有成功》的書。
“上帝給你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它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我就是要努力尋找我的這扇窗,我要尋找它!”劉麗娟說。
2002年8月,正是秋意襲來的時節,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麗娟被清水縣殘聯發現,并挑選她參加殘疾人坐式排球訓練。
對此,連見都沒見過坐式排球的劉麗娟無疑是迷茫的。從小到大,她從未上過一節體育課,她認為突然讓她去參加這一從未奢望過的體育訓練,簡直像是在開玩笑。經過清水殘聯同志的耐心開導和講解,劉麗娟慢慢有了初期認識,于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參加了市殘疾人坐式排球隊的訓練。
自此,劉麗娟便與坐式排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麗娟說她剛起步時對于墊球顯得特別笨拙,總是墊不上或者墊不到位。于是在別人都休息的時候,她經常一個人去訓練。
偌大的訓練場,沉悶的回聲在墻壁上不停地旋轉,碰撞,融化。盡管她的手腕時常青一塊紫一塊,手背腫得像饅頭,但她始終相信有付出便會有回報。 短短數月的訓練,劉麗娟的球技有了很大的提高。隨后,她所在的天水女子坐式排球隊代表我市參加了甘肅省第六屆殘運會,這次比賽,她和隊友們獲得了殘疾人坐式排球比賽的第二名。
她逐漸對坐式排球充滿了信心。
2003年,劉麗娟進入省隊,訓練更加艱苦。坐式排球的訓練是一項非常辛苦的體育運動,它規定打球時臀部不能離開地面,不允許站立和行走;在發球、擊球、攔網以及進攻性擊球時,臀部都不允許抬離地面,防守隊員在撲救距離較遠的球時,可以有短暫的抬離,移動、接球全靠手在地板上的支撐力才能做到,在訓練中把褲子磨破、把手磨爛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有時候臀部也會磨爛。這給體質較弱的劉麗娟帶來很大的困難。她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偷偷哭泣,但最終還是咬緊牙關堅持著。
2003年9月,劉麗娟在全國第六屆殘運會坐式排球比賽中獲第四名;2004年在浙江嘉興參加了“交通杯”坐式排球錦標賽獲第三名;2005年家鄉天水參加“麥積山杯”全國坐式排球錦標賽中獲第二名;2006年獲全國殘運會坐式排球預選賽第二名;2007年獲全國殘運會坐式排球比賽第四名,同時被預選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集訓隊隊員。
然而,這些優異的成績背后卻承載著數不清的汗水和淚水。由于坐式排球訓練的特殊性,除了一名隊員應該掌握基本的技術之外,還要求隊員更應有超強的堅韌性。每次訓練,劉麗娟看著同自己一樣身體不健全的隊友在疼痛和磨練中,流著豆粒大的汗珠在地上滾爬摸打,她的內心就會被深深震撼。
“決不能落于人后”!劉麗娟在內心為自己打氣。弟弟上了初中,父親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她覺得不論是身體,還是家庭狀況都不允許有退路。
她在省隊時,隊里每月給她們補助150元的生活費,她從來舍不得花,而是一分不動寄給家里。那幾年,她未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一直穿著訓練服。有一次,隊里給她過生日,沒有錢買蛋糕,她就把從家里帶來的大餅和水果給大家分了,過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生日。

(前排中為劉麗娟)
三
進入國家隊集訓以來,開始為北京殘奧會備戰,訓練要求更加嚴格,訓練強度也提高了很多,每天四練——晨練、上午練、下午練,晚上還要加練,訓練量達6個小時,甚至達到了8小時以上。在國家隊的訓練中,每一名隊員更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每天都要在地板上移動數百米、上千米,絕大多數的隊員,每周都要磨破一條長褲。由于臀部不斷與地板接觸,所有的隊員臀部都磨破了皮,出了血。往往是晚上剛剛換了藥,結了疤,第二天一訓練,又裂開出血了。出血后,再結疤,直到長出厚厚的繭。坐式排球訓練,冬天坐在地板上,冰冷直透心頭;夏天,又悶熱難擋,這讓原本就體質很弱的劉麗娟感到有點吃不消,體力也跟不上,時常出現頭暈、眼花的情況,看不清球,但一想到自己一步步能走到今天確實不容易,況且母親去世后那么艱難的那段歲月都走過來了,生命中對她就再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加上作為老鄉的天水教練馬冬梅給了她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劉麗娟毅然堅持了下來。
2008年北京殘奧會訓練期間,隊員進入了緊張的全封閉式訓練,訓練的強度、難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隊員們犧牲了所有休息和節假日時間,每天撲在排球場上,完成每一項訓練計劃和訓練目標。而劉麗娟卻每天比其他隊員早起一個小時訓練,每一次訓練下來,她的褲子都可以擰下水來。突然有一次,劉麗娟在訓練期間,右小腿出現了骨折,在這么關鍵的時刻右小腿出現骨折,會給訓練帶來很大影響,也許還會取消參賽資格,這讓劉麗娟難過了很久,也矛盾了很久,為了不影響比賽,她悄悄的一個人到醫院做了簡單的治療,又坐在了輪椅上參加集訓,沒有喊過一聲疼,也沒有告訴任何人,一個人默默地堅持著。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北京殘奧會備戰進入最后一個月沖刺階段,也就在劉麗娟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的集訓中時,家鄉傳來一個噩耗:為給弟弟上學湊足學費,父親在今年前半年外出打工,途中因腦血栓住院了。
劉麗娟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一邊是緊張而不能放棄的訓練,一邊是需要人照顧的父親。
矛盾、痛苦、無助一直糾纏著她。她很茫然,她想到了放棄。
“在這個世界上,父親是最疼愛我的人也是我最疼愛的人。放棄比賽,我可以照顧父親,外出打工為父親掙醫藥費。”說這話時,她的眼中泛著淚花。劉麗娟說她當時真的下了決心,但當她把這個想法告知父親時,卻遭到了嚴厲的拒絕。
父親說:“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如果放棄,就不認你這個女兒了。”父親的執著激發了劉麗娟的韌勁,她打消了放棄的念頭。
2008年,9月14日,中秋夜。
中國女子坐式排球隊和美國隊進行決賽,這是繼中國隊在小組賽上先后戰勝拉脫維亞、立陶宛、美國、斯洛文尼亞隊之后的最關鍵一場成敗之賽,但美國隊都是20歲左右正有活力的隊員,也是女子坐式排球賽場上的一支勁旅,劉麗娟和她的隊友以每球必爭,確保萬無一失的積極心態,經過三個輪回的苦戰,最終以3:0戰勝美國隊,奪得桂冠。
月圓了,劉麗娟和她的隊友的夢圓了。
坐式女排的姑娘們憑著集體的力量,憑著磅礴的氣勢,憑著一拼到底的精神,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過硬的技術,在中秋佳節時吃上了金鑲玉月餅,圓夢北京。
當劉麗娟的父親得知這一消息,蒼老的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這一夜,他也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
現在,劉麗娟有三個夢想,一個是好好的調養自己的身體,她笑著說:“太累了,真得太累了”;第二個就是好好地陪陪父親,竭盡全力給他把病治好;第三個就是繼續參加2012年的倫敦殘奧會。
北京殘奧會的腳步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但一幕幕的感動和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殘奧精神卻讓我們銘記于心。站在最高領獎臺上的劉麗娟贏得的不僅僅是全世界人民的掌聲,還有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祝福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