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 劉海仙 楊兆康)1月9日下午,清水縣十三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該縣縣委委員、候補委員、不是縣委委員的在職縣級干部、全體紀委委員、鄉鎮和部門負責同志等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
雷鳴代表縣委常委會向大會報告縣委十三屆三次全委會以來的工作,并對“十一五”后兩年和今年的工作提出要求。
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天波主持會議。
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幕。

雷鳴在報告中對2008年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他說,2008年,清水縣委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始終統攬和駕馭全縣工作大局,緊密地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大力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真抓實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較好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年內實現GDP15.03億元,較上年增長21.6% ;人均GDP4733元 ,較上年增長20.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86萬元,較上年增長43.9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較上年增長91.7%;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億元,較上年增長29.95%;大口徑財政收入5616萬元,較上年增長40.1%;糧食總產量1.46億公斤,較上年增長21.6%;農民人均純收入2081元,較上年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9元,較上年增長15.8%。全縣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六項主要指標增長幅度都超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全縣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重要指標的增長幅度位居全市第一。在自然災害和金融危機沖擊的嚴重影響下,全縣上下知難而進、頑強拼搏,使經濟社會發展事業依然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一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穩步推進;二是工業和城市經濟勢頭良好;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四是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五是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六是抗震救災工作進展順利;七是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八是黨的建設得到加強。
雷鳴在報告中分析了清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并提出了“十一五”后兩年的總體思路、奮斗目標。他說,在“十一五”的前三年,清水縣通過夯實基礎,積蓄后勁,提升優勢,著力打造了加快發展的平臺,夯實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提升了加快發展的優勢,積蓄了加快發展的后勁。清水已經基本實現了第一階段追趕戰略的既定目標,并即將步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嶄新階段。后兩年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進一步發揮“提升交通區位、自然生態良好、土地和水資源充足、農業產業特色不斷明顯、礦產資源豐富和地方工業體系逐步建立、酒飲業在全市處于龍頭地位、勞動力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八大優勢,圍繞建設“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全市生態旅游的后花園和最佳商住旅游宜居城市”三大目標,深入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旅游富縣”五大戰略,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鄉域經濟發展”三大支撐,發展壯大“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商貿旅游業”兩大縣域經濟主導產業,逐步把清水建設成為天水市特色鮮明的生態優縣、林牧大縣和旅游文化名縣。奮斗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1.65億元,年均遞增20%;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736元,年均遞增19%;財政收入達到7852萬元,年均遞增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4.2億元,年均遞增25%;糧食總產量穩定到1.2億公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8億元,年均遞增83.4%;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85元和10127元,年均分別遞增17.7%和15.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內,總人口達到 32.14萬人;每年新增城鎮就業2000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要邁上新的臺階,社會事業發展步伐要明顯加快,人民生活要得到顯著改善,黨的建設要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取得新的成效。

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幕
對于2009年的工作,雷鳴強調, 2009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是“十一五”期間實施追趕戰略,實現由夯實基礎、積蓄后勁、提升優勢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厚積薄發、全面提速,跨越式發展的轉折年。全縣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抓住國家拉動內需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清水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奮斗目標是:年內實現GDP17.9億元,較上年增長19.1%;人均GDP5603元,較上年增長18.38%;工業增加值2.6億元,較上年增長3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9億元,較上年增長30%;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億元,較上年增長25%;大口徑財政收入確保5060萬元,力爭達到6300萬元,較上年增長12.2%;糧食總產量1.2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445元,較上年增長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較上年增長12%。

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切實肩負起加快發展的歷史使命。要增強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是經濟發展的速度的意識,努力克服滿于現狀,不思進取,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觀念,摒棄不敢想、不敢干、不會干、不作為,怕擔風險的意識,樹立敢為人先,快人一步,超前謀劃,勇擔風險的意識。要增強超前思維,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的意識。要針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格局,瞅準突破口,尋求大發展。要牢牢抓住國家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突破關山,東進關中,率先融入經濟圈,搶先占領制高點,使清水成為天水與關中的橋頭堡。要增強在充分掌握政策、利用政策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意識。要樹立政策是最大資源的觀念,精心研究國家的投資方向和產業政策,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在靈活運用傾斜政策上下功夫。要增強抓機遇、求發展的能力和本領,不等不靠,不因觀念滯后而失去機遇;不因思想落后而貽誤發展。要樹立有為才有位,不作為就是不稱職,不干事就是失職的觀念,始終發揚干字當頭,一干到底,多干少說,干完再說的實干精神。
二要以調整農業結構為主線,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要繼續鞏固“6431”工程。在林果產業建設上,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管護機制,切實加強果園科學管理。在畜牧產業建設上,加大養殖小區建設力度,努力擴充數量,提升質量,增加效益。在經作產業建設上,切實加強對已建大棚的管理,努力提高經濟效益。要繼續推進“6551”工程。要轉變重生產、輕經營的傾向,抓好農產品、農果產品、畜產品的產品、產地認證和品牌注冊,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堅持走群眾是主體、項目為支撐、政府作補助、多元化驅動、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探索通過資金預算支持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自有資金使用考核管理制度。今年對農業的資金支持不能少于去年2200萬元的投入。通過4到5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實現“6551”農業產業化奮斗目標。按照縣委關于推進農民增收六大工程的實施意見,分解任務,靠實責任,強化措施,明確目標,著力抓好特色產業增收、二三產業增收、勞務增收、扶貧增收、科技增收、保障增收,確保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要著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這兩項改革。針對我縣農業產業化基地迫切需要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戶或龍頭企業流轉的實際,要努力探索土地有序有效流轉的模式,逐步解決“城中村”農民和產業化基地內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保障城區農民就地創業,增加收入,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提供新路子。要以新農村建設、災后恢復重建、農村沼氣、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園區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和西部整流域綜合治理八項工作為重點,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中部率先、南部開發、西部崛起、北部提升、東部培育”的區域發展布局,培育、發展、壯大鄉域經濟。以鄉域經濟實力的擴張,推動縣域經濟總量的提升;以鄉域經濟的發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要以農業產業化建設為抓手,按照“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強品牌”的要求,切實做好區域規劃,正確處理鞏固與發展、速度與質量、擴面與保存、抓點與促面的關系。要加快以郭川、遠門為中心,輻射全縣中西部的花牛蘋果生產基地建設;以隴東、草川為中心,輻射東南部的優質核桃生產基地建設;以秦亭、山門為主的肉牛飼養基地建設;以白駝、土門等中西部鄉鎮為主的瘦肉型豬飼養基地建設;以永清、紅堡為主的蛋雞養殖基地建設;以秦亭鎮張呂村為主的放養雞飼養基地建設。東部秦亭、山門等鄉鎮要充分發揮林果、畜牧比較優勢,借助渭北高速公路建設的后發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培育、小城鎮開發建設的步伐。要著力突出畜牧業和以三皇谷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為主的旅游業,盡快實現與關中強勢產業的接軌。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要著力借鑒楊凌經驗,在設施農業、高新農業上依托天水農校的科技資源,發揮區位優勢,率先實現高效農業的突破,率先實現農業工業化、率先實現農村城鎮化。北部新城、黃門要借助天平鐵路過境的有利時機,提升自身優勢,尋找發展機遇,著力提升新城工業園區的開發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礦產資源優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南部隴東、草川、豐望等鄉鎮要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創造有利條件,借助清社公路的交通優勢和秦州、麥積河谷川區近緣優勢,加強合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向深度和廣度開發。西部各鄉鎮要在全縣產業化布局的框架內,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模式,主動出擊,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優勢仗,在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高地上迅速崛起。